师慧
专题版主
钟山
南京第一高山,当以钟山称,雄峙古都南京东郊,大诗人李白曾以“钟山龙蟠走势来”的诗句来形容南京中线一带山岭的气势。人们将钟山的东峰小茅山看作“龙头”,居中的北高峰看作“龙脊”,西峰天保山则是“龙腰”;而从太平门入城隆起的山岗富贵山,史书上一般称作“龙尾坡”,连同其西侧的九华山、鸡笼山,通常称之为钟山余脉。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等成串小丘,虽系古长江冲积物钟山堆成的岗地,但经天工之作,形成今天这样一座座平台状的小山丘,和钟山余脉一起组成了一条摆动着的“龙尾”。其最西端的清凉山,就是“石头虎踞”所在。前人曾这样形容,“虽山形不联,而骨脉伏地,隐然相属”。
钟山最早叫金陵山,东吴时改称蒋山,东晋时因常见山上紫红色页岩在阳光下闪耀而称紫金山。钟山山体东西长七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周长达三十公里。山势整体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东段向东南方向延伸,止于马群、麒麟门一带;西段走向西南,经太平门附近入城。山势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龙,故称“钟山龙蟠”。
钟山三峰呈笔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海拔448.9米,为宁镇山脉之最高峰。环山溪流交汇,湖泊众多,西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负有盛名。青峦起伏,林海浩瀚,碧波荡漾,泉壑幽深,自然景观秀美绝伦。
钟山两侧,长眠有不少历朝历代的风云人物,南麓的中山陵和明孝陵,分别是中华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山南的孙陵岗,本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葬地,现已成为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的梅花山。钟山北麓,不仅有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墓葬,还有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安葬着在抗日战争中血洒长空的一百五十九位中、苏、美飞行勇士。钟山西峰之巅,太平天国保卫天京的要塞天保城,遗迹尚存。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就建在这里。作为中线的山峦,仅“龙首”钟山一带就有二百多处古迹名胜,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六处。钟山连同北麓玄武湖一带,山、水、城、林交相辉映,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钟山气象雄伟,地势优越,自六朝以来,即与南京的盛衰交融。古都南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与发展,几乎都在钟山一带留存丰富的积淀,刻下清晰的印记。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始,钟山又是江东佛教胜地,有佛寺七十余座,梵宫琳宇遍布,译经说法盛极一时;自六朝到近现代,钟山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畅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特别是在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和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多少悲壮惨烈的战斗在钟山展开,多少英雄志士在钟山浴血奋斗,为国捐躯。钟山,人文景观众多,历代风物荟萃,二百多处名胜史迹和纪念建筑,遍布于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钟山,是古都南京的骄傲,是古都南京的圣地。
好一个钟山风景区,是山光与水色齐收,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钟山远眺,玄武湖五洲烟柳,十里春风,燕雀湖波光墙影,紫霞湖林海明珠,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秀峰塔影,林木葱郁。山野情趣中融入匠心独具的精美建筑,使其成为自然之秀与人文之美而天人合一的上乘佳作。
文字来源:《南京山水城林》;杨新华、王宝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图片来源:网络。
查看详细资料
TOP
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秀外惠中,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于1929年6月1日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从1926年1月动工建造,至1929年春建成,历时三年多,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采用传统的民族风格,讲究对称,用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等为主要材料,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永恒纪念性,精工建造,坚固美观。
中山陵坐北朝南,呈警钟形式,风格庄严简朴,象征着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唤起民众,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振兴而坚持斗争的精神。陵墓主要建筑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墓室海拔高度为一百五十八米,距离平地73.33米。自墓道进口处上达墓室,平面距离约七百余米。陵墓大道前有广场,从广场上石阶,有大石坊一座,坊高10.97米,阔17.37米,有阙门三,立有一匾,上书孙中山手书“博爱”两字。
从石坊向上为墓道,墓道尽头便是陵墓正门,正门有三座门洞,作拱形,以石建顶,覆以蓝色琉璃瓦。门上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进门为碑亭,中立丰碑,镌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闽手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二十四个镏金大字。越碑亭有石阶十段,石阶尽处为平台,台后为祭堂,仿古宫殿式,有拱门三座,门楣上分镌“民族”、“民权”、“民生”镏金三横额,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悬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匾额。祭堂中供中山先生白石座像,座四周刻有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堂中左右前后有直径二尺六寸的青岛黑石柱十二根,四隐八现,以大理石础承之。堂顶作斗形,其上施以雕刻砌瓷,庄严古朴,极为美观。地面铺大理石,四壁之上半部用人造石,下半部用黑色大理石为护壁。堂后为墓门二重,前门两扇系铜制,以黑色大理石砌成门框,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门为独扇铜门,门上镌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入门为圆形墓室,形如覆釜,直径十八米,高约十一米,圆顶成穹隆状,四壁为米色人造石,地面为大理石,中央即为大理石圹,直径4.33米,围以大理石栏杆。圹之中央设长方形墓穴,上面安放中山先生大理石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庄严肃穆。
在中山陵附近,还有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中山书院、中山植物园、永慕庐、仰止亭等许多纪念建筑,庄严典雅。
追随中山先生献身民主革命的先烈廖仲恺、范鸿仙、韩恢、邓演达以及民国时期的政要谭延闾等人亦安葬在中山陵附近;北伐阵亡将士公墓及航空烈士公墓等亦安置在钟山之麓。
文字来源:杨新华、王宝林主编;《南京山水城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图片来源:网络。
明孝陵
与中山陵建筑群前后辉映的为明孝陵建筑群,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墓。陵园北倚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占地广大,陵园周长达22.5公里,从下马坊到独龙阜宝城,纵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整个建筑群分为两部分:从下马坊开始,经禁约碑、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河桥、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棂星门,是孝陵引导部分神道。过棂星门向东北折,才进入陵园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直到宝城。地宫即位于宝城下。明孝陵的神道长达二干四百米,曲折幽深,中部转弯处为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绕过山麓,呈S形,与历代帝王陵墓前开阔直达的神道形制迥异。
明孝陵地面木构建筑物虽毁于兵燹,但总体布局气魄恢弘,尚存建筑雄伟壮观,石刻砖雕,图案清晰,技艺高超。特别是尚未发掘的明太祖及马皇后墓室,在数百年来“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个城门出棺材”等民间传说、裨史杂记的渲染下,更具神秘色彩。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点,在钟山之阳督造营孝陵,还对那些追随他百战沙场、创基.开国功臣“赐葬钟山之阴”,形成“山外侍臣”的布局。史书记载钟山之阴共葬明初开国功臣,丰碑乔木,陂陀相接。至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谴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仇成等人的墓葬,石兽错落,翁仲杂陈。诗云:“一代风云曾际会,千年龙虎尚盘今石兽荒凉尽,烟雨飘洒半牧刍。”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钟山东南麓,原址在钟山西南麓独龙阜上,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天监十三年,为埋葬宝志大师遗骨法函,以银二十万易定林寺前独龙阜,永定公主以汤沐钱,建浮图五级,名“志公塔”,并于天监十四年在塔前空地建开善精舍。唐乾符年间(874—879),改名宝公禅院;南唐为开善道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名太平兴国寺;明初又称蒋山寺。到了洪武九年(1376),因独龙阜被朱元璋选定为陵地,故采纳太师李善长等人建议,将蒋山寺和宝志遗骨法函移至钟山东南麓,由李新等负责重建寺、塔,寺名灵谷寺,也称大灵谷寺。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动工,次年九月十五日告成,至此该寺规模宏大,占地五百亩,有僧千名。自山门至梵宫长达五里,一路松树,声如海涛,时称“灵谷深松”。寺内有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殿、宝公殿,寺东北还有一座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建的宏伟的大宝法王殿。寺两侧又有禅堂、客室、钟楼;寺内还有一百四十.121司绘有多种佛像壁画的画廊,可谓胜甲一邑。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屡次亲临寺中,均留宸翰。代有高僧驻锡,实为东南名刹。
“灵谷”之名,相传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拟定的。当初,朱元璋给予灵谷寺优厚待遇,允许殿宇建筑规制依照皇宫,并御题“第一禅林”匾额一方,以冠天下。
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僧德恺募修。两江总督曾国藩祈雨重修了寺内的龙神殿。公元1928年,国民政府修建北伐将士陵园,迁灵谷寺佛像于龙神殿,即今灵谷寺,寺额为于右任先生所书。
1973年,为了接待日本友人大谷莹润长老,经周总理特批,首先开放了南京灵谷寺,并将佛教圣物——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从南京博物院中请出,移交给灵谷寺供奉。目前,灵谷寺占地十二亩,寺内殿宇齐楚、古木交柯、院落雅洁、钟鼓常鸣。
如今,灵谷寺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胜迹和观光圣地,还是道风整肃、学风纯正的佛教清净道场。
文字来源:《南京山水城林》;杨新华、王宝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及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美龄宫
美龄宫位于南京市区东郊四方城以东200米的小红山上,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位于小红山上,又称“小红山官邸”。兴建时原定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抗战胜利后,将其翻修为别墅,并将主楼中的会客厅改为内部教堂,供蒋氏夫妇与美国大使等人使用。后蒋介石、宋美龄常在此居住,遂称作美龄宫。
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式宫殿,顶覆绿色琉璃瓦。最近发现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着1000多只凤凰,为国内首次发现。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四周林木茂盛,终年百花 飘香。汽车可直抵宫门,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现室内陈设均按原样布置。
此宫20世纪50年代维修过,1984年3月对外开放。
文字来源:《江苏山东行 》李乡状主编 2005。
Powered by Discuz! 6.0.0 © 2001-2007 Comsenz Inc.
Theme designed by LinStyle.cn | CnTheme Designer's works
Processed in 0.034502 second(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