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
付广英 陈福奎
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的缘起
喀左人的历史是蒙、汉、满、回等民族人们的迁徙史。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的形成史,也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史。
喀左县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汇地带。即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汉族文化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地带。更是中原居民向北迁徙,北方民族向南迁徙而相互融合而居的多民族杂散居地区,其文化特征更显其地域性和多民族性。
喀左县民族民间大秧歌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原文化有着血缘关系的,是同当地蒙古族、满族歌舞文化相融合的,是在明清民族大迁徙中而逐渐形成的。
据口碑资料:相传蒙古族乌良哈人从呼和浩特一带东迁回来,定居此地时,便把黄河河套一带流行的跑黄河阵带来,即流传至今的官大海黄河灯会。据大城子民间秧歌艺人周占福介绍,清初清朝限制汉民到蒙地定居,汉民若来此地,要加入蒙古籍,变为蒙古族。即所谓“入旗随蒙古”。内地汉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关口,同所随的蒙古族一起来到关外,如现今一户姓周的(蒙古族)和一户姓张的(汉族)是一家。张家就是随同周家过来的,据查家谱已有十四代的三百年左右。
由此可见喀左县,在明朝北元时代少有汉人居住。自清初始有内地汉人出关由春来秋走,到绥蒙定居。同时,把中原、直隶、鲁、豫、晋、浙等地汉民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也随之带来,虽然后施行“蒙汉分治”,设置塔子沟厅,建昌县治理汉民之事务。但在同一属地上生活的蒙汉民之间,语言、风俗、生活方式,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生共存。
汉民族的秧歌也与当地蒙古族人擅长歌舞而共荣。便出现了最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南公营子王府秧歌和显著地域特色的天成观皇会表演,并具有山东秧歌、河北秧歌、京、津、唐秧歌、安徽花鼓灯、河南秧歌和山西、陕北秧歌的风韵、风格的多形态的民族民间大秧歌了。即有内地秧歌表演细腻之味,又有蒙古民族粗旷、豪爽、热情奔放之态。
举办秧歌会是喀左民间的重要习俗。一是在春节期间,各营子、各村庄都会办起自己的秧歌,相互拜年,自娱娱人,欢度新春,庆贺丰年。二是男女青年们一展风采,倾吐爱情,联络感情,走亲交友的好舞台。三是办秧歌“赶庙会”,娱神敬神,乞求平安,驱邪避灾的重要活动。解放前,有喇嘛庙90余座,另有尼姑庵、道观等汉传佛寺,共有寺庙100余座。一年四季均有庙会活动,各村还有土地庙小庙几百座,可谓庙寺林立,庙会繁多。菩萨庙会(二月十九日)、蟠桃庙会、龙母庙会(三月三)、山神庙会(三月十六日)、天齐庙会(三月十八日)、娘娘庙会(四月十八)、药王庙会(四月二十八日)、关帝庙会(五月十三日)、天王庙会(六月六日)、龙王庙会(六月二十三日)、大神庙会(六月二十三日)、盂兰庙会(七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撒灯节等。庙会期间,即是人们参神拜庙的祭祀活动,又是人们经济社会交往活动,也是各村秧歌会相聚的赛会,人们称赶庙会,看热闹。著名的庙有南公营子普佑寺(楼子庙),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的花山灯会。庙中大殿月台上,搭上高架,摆上360盏海灯,喇嘛先行跳鬼(跳查玛舞)诵经,后由各村的秧歌队,每人手执各色的莲花灯、鲤鱼灯、虾米灯、螃蟹灯,各种蔬菜灯鱼贯入场拜佛转庙,扭秧歌。官大海铜顶庙(吉祥寺),庙前举办大型黄河灯会,远近闻名,流传至今。甘招乡大杖子同心寺供奉李督龙君神像,人们称呼为“李龙爷”,即人们广为传说的秃尾巴老李龙神。山东文登等地的秃尾巴李龙神的传说已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老爷的柏木雕神像是宋氏先祖于乾隆四年(1739)从山东文登县回龙山背来,现存271年,乾隆20年(即1755年正月29日)办三月三盛会,至今255年,传庙会为三天,期间大办秧歌(伞头秧歌——也称皇会)耍狮子、跑旱船、耍马叉、中幡、大脑袋。全村人出动,高举旗、幡、伞盖抬着李老爷木雕神像的大轿,三月初一去三官庙龙君拜舅,初二宋家店拜姨,初三北梁庙拜母,庙会延续至今,远近闻名。
要汉族人居集的村庄盛行的正月十五撒灯扭秧歌也是传承至今。在元宵节夜,月亮升空后,秧歌会齐聚村旁的庙前祭祀拜庙,点燃用麻油、煤油拌木屑、棉花籽的灯盏撒向街中大路、撒向各家院落,秧歌也伴随前往,扭遍全村,唱遍村野,直至天明。大城子天成观皇会更是远近闻名,盛况空前。足以可看出各种庙会是秧歌活动传承交流、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秧歌是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民间娱乐活动。至今还没有一种文艺活动能够代替,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一浩大的民间活动。清代喀喇沁左翼旗扎萨克衙门,当初对办秧歌由禁到放,后支持大办,便形成了周围村庄的王府秧歌,闻名于世,独具汉蒙满风情,流传至今,堪称精品。据南公营子镇南村民间老艺人刘汉文讲:他家的祖籍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家中遇难后,先祖到北京天桥街头卖艺,被喀左旗王爷雇请做保镖,护送回旗王府。因护镖有功,留在衙内任武术教官,并与王爷结亲。其后人一直在王府做事,又是著名的秧歌艺人和会首。在清末民初时,曾请北京、天津乐亭、玉田等地的艺人来教习地秧歌、高跷和耍狮子、扑蝴蝶等。同时带起周围营子的统一风格的王府秧歌。每逢春节,各地的秧歌会都去王府衙门去拜年,取悦王爷,取得封赏。如九佛堂村村长蒙古人白桂率秧歌队去王府衙门拜年,不但表演精彩出众,而且在表演中即有歌有舞,大小场穿插,小场时演唱梆子,京剧大幅唱段受到王爷的赏识,当即表示赏给几箱戏装,让他组织戏班,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白桂班。
在解放初期,随着人民解放军和土改工作队到来,全旗兴起大扭解放大秧歌,即陕北延安风格的地秧歌,打霸王鞭,耍大头人。真是逢年节必扭,逢群众聚会必扭的传统,一直从土改,公私合营、“一化三改造”时期合作社、公社化、四清、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经历了风风雨雨历程。高跷、地秧歌,也由耍公、伞头打头领舞,变成了工、农、商、学、兵的角色,掀起一场解放新秧歌风潮。在文革中,各秧歌会也被“红色革命”、如“送宝书”、牛鬼蛇神、批走资派所代替。秧歌会中充斥了过多“左”的影响。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秧歌又在喀左大地上恢复了历史传统的风貌,并伴生出城乡健身秧歌的热潮。
新中国成立后,喀左旗委旗政府,非常重视秧歌活动,大力支持各区、村的民间秧歌活动,利用秧歌进行社会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并以乡村、公社为单位搞汇演活动。喀左自治县成立后,凡新年、春节、重大集会和自治县逢五、逢十的庆祝那达慕大会上都有秧歌的表演。喀左县利州之春秧歌汇演,年年举办,几十拨秧歌,几千人秧歌在舞,几万观众在观看,宏大热烈场面,使人流连忘返,大有不看秧歌不过年之感。秧歌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喜庆和对幸福的追求期盼都是不可替代的。
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的种类和现状
经对全县大秧歌的普查和调查情况来看,现在流行的有二十多种。历史上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有的品种已经消失绝迹。主要品种有:高跷、地秧歌、伞头秧歌、花灯会、龙灯舞、狮子、旱船、跑驴、老汉推车、中幡、马叉、背阁、抬阁、撅竿儿、灯官轿、花钹舞、腰鼓舞、大头人舞、霸王鞭、老汉背少妻、猪八戒背媳妇、扑蝴蝶、纺车秋千、韶音会、英雄会、黄河灯会、天成观庙会等。
2010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有250队秧歌,参加人数12184人,高跷74队,地秧歌176队,其中有中幡、狮子、旱船、推车、双背、抬轿、大头人、黄河灯会。
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喀左地处朝阳市南部大凌河上游。东临朝阳县,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县、北连建平县,是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地方,辽西走廊北通道要冲,素有塞外明珠,金鼎之地的秧歌之乡美誉。全县各族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和艺术实践,共同创造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它汇聚了关内外流行的民歌、音乐、鼓乐、舞蹈、武术和杂耍的技艺表演,又融合了北方民族辽西人大红大绿、大扭大唱的豪迈气势。扭、逗、唱、耍、戏表演的淋漓尽致,而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表演主要分场地表演和巡街表演。场地表演又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表演,歌、舞、唱、耍、戏并举,大小场结合。最著名的巡街表演即是大城子天成观皇会和历年县城举办的秧歌汇演。以王府秧歌为代表的秧歌更显民族特色,秧歌队是由四个俊耍公领头,后有四大拉花,四个丑耍公后又有四个二拉花。拉花也称包头,必须着蒙古长袍,戴披肩,头戴花冠,也称花山子头饰,像契丹族女人的柳摇金和蒙古族妇女的姑姑帽头饰。一般都有头梳蒙古族式、身穿蒙古袍和头梳满族两把头饰,身穿旗袍的女角。在舞姿韵律、扭法上有骑马式的动律感,人物角色中还有头戴缨帽,身穿清朝官服、挎腰刀的人物伴舞。耍公子唱腔满带京腔京味,高亢嘹亮,韵味十足,令人回味起蒙古人学唱京城话语的韵味。在官大海举办的黄河灯会上,更显蒙古族的风貌,黄河灯阵中不设三霄娘娘神位。入场时由西门入,按顺序时针方向,按转庙的方式,由喇嘛念经后,在喇嘛乐队的带领下,由秧歌队、观众顺序入场,由东门出,与外地汉族举办的灯会有着显著区别。
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的价值与濒危状况
喀左民族民间大秧歌形成于清代,传承至今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原汉族民间艺术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是研究辽西地区民族、宗教、文化、民俗的重要载体和活化石;是研究北方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集歌、舞、乐、戏、技于一体,蕴含大量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它流派种类繁多,是北方秧歌的集合,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荟萃,有着独特艺术特色,堪称珍品,极具研究、保护和传承价值。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特别是受“文革”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民间秧歌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民间老会首、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离乡离土外出打工,在家人员多把目光投向现代文化活动,一些优秀的歌舞种类和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如纺车秋千、锣鼓高跷、寸子秧歌、扑蝴蝶等已处于失传状态,全面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已成刻不容缓之势。
(作者单位:喀左县文化馆)
资料来源:辽宁省群艺馆,发表时间:2015年7月
http://www.lnsqzysg.com/Newsxx.aspx?Category_Id=45&id=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