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再行三月三
佛山祖庙再行三月三
佛山市博物馆 申小红
本次民俗活动无论主题、基调、规模、档次、创意等较以往有了新的突破,整个活动隆重、热烈,内容丰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活动包括精彩纷呈的开幕仪式、气势恢宏的出门巡游、美轮美奂的五区汇演、名家荟萃的非遗论坛等。此次活动尤其是非遗论坛的成果,提升了佛山民俗活动的文化品味,推动了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
一、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本次活动立足于佛山,面向珠三角,辐射海内外。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来自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有来自珠三角的各界代表近2000人。仅参加开幕仪式的中外嘉宾、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新闻媒体记者等超过了5000人,吸引了五、六万市民及游客前来观看。
尽管开幕现场春雨纷飞,前来祈福的人们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广大市民及游客在祖庙灵应祠前虔诚祭拜北帝,默默祈福。
上午10时30分,巡游队伍开始出发,福禄寿三星、观音、八仙加入巡游队伍,龙舟、武术、十番等民间艺人边巡游边表演,不少市民尾随其后,极为喜庆热闹。濒临失传的十番表演以及去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龙舟说唱、粤剧、舞狮等节目轮番上演,让市民饱享民俗文化大餐。
二、品牌效应,反响强烈。
“到佛山不到祖庙,就等于没到佛山”,流行于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彰显了祖庙在佛山的地位和品牌效应,凡是与祖庙有关的活动或者是在祖庙内举办的各种活动必定牵动着千家万户。
本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知名企业纷纷借助祖庙的品牌和影响,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一些企业向组委会捐款捐物,支持活动。来自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珠江电视台、佛山电视台、广州日报、珠江时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佛山日报等各大媒体100多位记者云集佛山,聚焦祖庙,从不同侧面报道了民俗会的盛况和佛山的快速发展,发稿件200多篇,引起了强烈反响。与会嘉宾踊跃参加活动,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佛山城市发展的巨变。
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北帝文化源于群众,取材于民间。民俗活动举办得成功与否,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让老百姓认可。历史上的祖庙“拜北帝”,是由本地佛山士绅主办,在各行各业的支持和赞助下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大家对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百业昌盛等良好愿望的祈求。
由于时间久远,对祖庙“拜北帝”仪式知情人或直接参与人多已去世,又没有任何文献史料有这方面的记载,这就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多方努力,我们找到一位知情人卢启老先生和一位曾任祖庙值事的黎伦老先生,他们都分别年近九旬。经过多次的调查访问,我们逐渐清楚以前在佛山“北帝诞”中“拜北帝”的具体细节。例如:拜北帝的时辰,祈福仪式主持的服饰,叩拜的次数,主持唱词内容,响钟鼓的次数,响钟鼓的先后次序,还有祈福祭祀用的天地桌,第一层放置五供、时花等。五供是中国古代祭祀使用双耳炉一个、尊一对、蜡台一对,左右对称,共五个,统称五供。第二层放置拜祭用的金猪、糕点、包子、苹果,拜桌有五献,即香、花、水、果、灯,在摆设方面,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以中轴线为中心,强调左右对称。
本次民俗活动在准备阶段就确立了“将最好的看点奉献给老百姓”的思路,在节目的编排上、活动的组织上突出了群众的参与性,广大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观看和参与各种活动,享受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使它成为了市民的节日、游客的盛会。
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早在2001年,祖庙便策划了“佛山民俗节”,这个活动,从当年的重阳延续到2002年的“三月三”,期间涵盖了元旦、春节、元宵等节令,当时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各大节日的民俗活动逐步形成以祖庙为中心的佛山民俗文化圈,尽可能多地把佛山民俗文化以动态展示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山,认识佛山,形成佛山独特的文化景观。
今年“三月三”的筹备工作从去年就开始了,馆领导派专人到五区挑选佛山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节目。禅城区的“捏公仔”,顺德杏坛的渔家女、舞花龙、舞鱼灯等都被纳入五区民俗风情汇演中。中国童装名镇环市的文化站推荐了“动感天使童装表演”;曾多次出国表演的IEC幼儿园的幼儿爵士鼓为整个活动增添现代元素;去年曾邀请的十番飞钹表演队今年也继续参加表演。因为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五区群众对“三月三”的参与热情很高。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来自南海叠滘茶基村的“十番”表演队伍中,多了十几个十来岁的小孩,身穿黄色戏服,跟着老艺人,手拉绳子上下左右翻飞,两手中的钹碰撞打击,铿锵激越的十番古音顿时缭绕在祖庙上空,让人欣慰这门由唐代传承下来的古老艺术后继有人。
与往年相比,今年推出的系列活动中新增了道教音乐会、圣域藏珍——佛山道教文物展和五区民俗风情汇演等,文化内涵更加凸显,其中有很多都是民间习俗中的奇葩,在现代文明繁荣的今天,一些民间文化濒临失传,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让其回归历史本位,再现历史风貌,不仅可以使民众了解佛山的民俗风情,而且对于保留和弘扬地方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意义深远。
五、民俗论坛,影响深远。
去年的民俗论坛以“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为主题,今年佛山有六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今年祖庙的民俗名家论坛把视角落在佛山的六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康保成、麻国庆、安文江、肖海明等专家希望通过这一论坛,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说,“三月三”北帝诞作为佛山的品牌,从历史上继承下来,众多群众自发参与,这种民俗会的形式很有利于民俗活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继承。
近年来,民俗文化逐渐升温,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了色彩独特的民俗系列。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适当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保护民俗文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合理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几位专家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俗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会永久地消失,因此对于它的开发,不能急功近利,不应该过分追求其经济收益,而更应该关注它的社会效益、远期效益,做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其次,民俗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特性,如地域性,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必须做好民俗文化的宣传与研究工作,不仅是让外人能认识它,还要让本地人更深入地理解它,然后才能继承和发展。再次,防止民俗文化景点的重复建设,将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集中起来展示。最后,民俗文化的开发,要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参与,特别是普通民众,他们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