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略论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略论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略论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佛山市博物馆    申小红
内容提要: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和谐

“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视为《易经》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我们现在常提到中国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地的伦理道德等有机、完善地结合成为一种模式。传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传统是除了材料和技术工艺外,还要通过时间空间来承载,它是三维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因此对于传统只能是继承和开拓,而不是仿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神韵与价值的东方大地文化,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
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在自然中应该找到自己恰当的姿态,而不是与之相抗衡。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崇尚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和自然、自我加以统一。
 所以中国建筑讲究其位取其势,讲究在传统建筑造成的雅俗共赏,而且体现着深奥的哲理,这和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传统建筑规划设计中崇尚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万物五行相生相客的关系组织空间环境,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融会贯通,统一协调而又气韵生动的效果,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意识。中国的风水理论,从一个非理性的角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特殊方法。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之一的风水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回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来追溯,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特别关注人工环境与天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传统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同左右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风水起初是很朴实的相地术,虽然后来演变成“功利”取向,以神秘玄奇的术数流传于庶民的社会。不过它的实质不外乎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的准绳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宜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③
传统风水具有二元性,一是“民俗风水”——是“为我”取向的,带有功利性质,即“功利取向”;二是“环境风水”——是“利他”取向的,带有公益性质,即“公益取向”④
风水从其精神上来看,它代表着中国人对一种理想生存环境的孜孜追求。数千年的这种渴望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目中,而所谓的理想的生存环境,其主要内涵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方面而言的。“风水”观念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看法系秉承中国传统哲学而来,其中尤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风水理念中极为突出。
事实上,风水所追求的理想生存环境有非常强烈的“永续发展”的色彩,“风水”就字面而言,包含了因气候因子变化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现象及水流的改变,本质上它也是一种生态环境的总称。因此“天人”得以“合一”,人对万物也因具备“正德、利用、厚生”的生态平衡观念,达到“永续发展”⑤的理想目标。
风水最重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水龙经》中说:“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因为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山以水为血脉,本身就是有机的。《黄帝宅经》的观点更为明确:“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亦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底蕴。如《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论衡•书虚》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血脉流动,泛扬动静。”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绣,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杰地灵”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难怪乎人们会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⑥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灿烂辉煌,许多“为使之有而强为之”的建筑及规划与今天的人造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从古至今《易学》思维已渗透到中国建筑的各个方面,从建筑的选址规划到单体建筑设计都渗透着 “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在许多宫殿、宗教、建筑、园林的设计中多少受到统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没能做到真正的“顺其自然”。唯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居住住宅,形成了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而异的多种住宅形式,它们朴素实用、灵活、适应性好。真正完全体现了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领域,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民居就象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合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没有什么其它建筑象民居那样耗费设计心思而满足使用并与自然相合谐。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方民居多屋顶厚、墙厚,庭院宽大、开敞以求得更多的日照;. 而南方民居多为天井高深、庭院狭小、室内空间高敞,因为南方需要躲避烈日和利于通风,以追求更多阴凉。如闽、粤、滇、桂诸省,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
民居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同样,中国民居不是人居住的机器。它崇尚自然,同时也十分科学,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最早史诗与《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颂诗。杜甫诗“卷帘唯白水,隐几适青山”则更加抒怀了中国民居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这就是周易美智慧中崇天(父)意识与恋土(母)情节的体现完美体现。
《易经》讲究乐观情调与忧患意识的统一。碉堡式的闽南土楼能够自我防卫,同时自得其乐。“形式追随功能”是民居建筑不变的主题。
在《易经》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利自然条件,用最经济、最天然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居住空间的目的。它不是向自然宣战,处处与自然相抗争,企图征服之,而是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文明建筑,但是具有深刻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民居所体现出来“天人合一”的周易美学思想必将照亮建筑发展的整个的未来。⑦

注释:
①《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载新语丝网2004.12.25,第二页。
②《老子•四十二章》。
③申小红:《宋代宗族风水观念与现代环境保护刍议》,《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④王玉德:《神秘的风水》,台湾,书泉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6页。
⑤黄有志:《传统风水观念与现代环境保护之研究》,台湾,高竿传播公司, 1997年版,第12-13页。
⑥(景观中国网)李远国:《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 。
⑦(景观中国网)颜其锋:《中国传统民居与<周易>美学智慧》,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TCL设计大赛金奖得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