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2012级硕士答辩
热烈祝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2012级硕士答辩圆满结束!
答辩简略概况奉上:
程德兴《精神分裂症的文化研究——以妹妹的患病为例》
指导老师:岳永逸
简介:以妹妹患病经历与家庭变故为个案,融入文化因素和疾病叙事,从文化角度探讨医院治疗和民俗治疗的双重效用,希望通过妹妹的叙述呈现患者的个人经验,以同情式的理解为患者发声。
老师评议:选题新颖,问题意识强,材料丰富,呈现了患者的个人经验。但生病并不仅仅是生理的,也有着家庭社会这样的因素在发挥作用,突破个案,将其放入更大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中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的追问与个体的患病叙事需要更好的衔接。
毛晓帅《管事儿的与村落生活——以豫北大河村为个案》
指导老师:刘铁梁
简介:通过像大爷和父亲这样一类在乡村治理中“管事儿的”的描述和分析,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现实的村落生活予以关注,探讨了“管事儿的”作为“秩序再生产”的传承者如何利用威信和话语权在村落公共生活的管理、国家行政权力的渗透、村落权力文化网络的构建发挥的作用。
老师评议:详尽细致的资料,写作饱含深情,是一篇成功的“动情的民族志书写”。但写作以“我”的口吻呈现,“管事儿的”作为直接发声者的声音不够。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维度,但缺少历时性的对照。作为调查对象的“管事儿的”村落地方精英与行政人员代表的国家权力双重身份的调和及事件中的相互关系的分析需要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突出。
黄莺《口述史中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起因、过程与反思》
指导老师:杨利慧
简介:走访北京、上海、云南昆明、湖北宜昌等地,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三套”集成工作的亲历者,包括故事讲述者、区县执行者以及负责指导的文化精英,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将相对感性的回忆式记事与现有文献的分析相结合,回顾“三套”集成的评选以及当事人的反思。
老师评议:“三套”集成工作作为民间文学大事记,其成果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遗产,这一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的薄弱和空白。全文分上下编,下编丰富详实的口述资料的呈现和使用很重要,对于更基层的收集者的访谈还有空间,也对于进一步的研究也给予厚望。
任雨晨《东高村镇的提琴制作——舶来手艺与村落劳作模式变迁》
指导老师:彭牧
简介:提琴制作作为舶来的手艺在东高村镇生根并蓬勃发展,并和村落劳作的模式相互关联。提琴工艺一方面对于地方传统的因袭,依然呈现的是亲缘大于地缘大于业缘,男性大于女性的差序格局,但同时也影响了村落中人的身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的模式。
老师评议:对于技术、工艺的讨论没有脱离人来谈,突出人的技术这一层面,贯彻了民俗学的叙述理念,对田野民族志的书写比较到位。但对于这种带有高雅艺术的舶来品如何扎根乡村的叙述过于简略。基于村落这一空间内,面对现阶段的衰落现实,改行人的劳作模式,以及所叙述的个体与村落群体之间的关联要有进一步的阐释。
杨俊生《网络游戏玩家群体的双重身份研究——以<魔兽世界>玩家为例》
指导老师:万建中
简介:通过虚拟世界与虚拟身份的建构,玩家身份的建构以及这样一种双重身份的分析,呈现出一篇关于新兴传媒中的玩家的民族志研究,并在这一讨论上,进一步深化,回归民俗学中对于“民”的界定和反思。
老师评议:选题新颖,将以往关注往后看的民俗学研究转向当下对于技术世界的关注,运用民俗学的内部视角破除对于游戏群体认识的脸谱化与污名化,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但对于游戏玩法及虚拟身份建构的扫盲知识过多,对于现实身份的阐述不够,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较少。对于“民”的反思也需要进一步抽绎。
郜文娟《传统生产与生产传统——以拉萨制陶为例》
指导老师:康丽
简介:经过长时间的田野,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深入调查了传统村落、工厂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的制陶实践,从语境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当代西藏民族社会中的传统、民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现实和关联。
老师评议:个案选择很有代表性,问题意识清晰。对传统在今天怎样被理解和运用作了学术史的分析,也对现实中的运用做了思考,响应了学术界对于传统的探讨,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但没有很好的把西藏旅游大背景的雪域想像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制陶艺人现实语境下身份转化展开不够。文中核心概念即三个样本的抽绎不够,需要更加类型化的理论概括使学术性更强。
热烈祝贺师兄师姐答辩顺利结束,前程似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