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专家忧虑民俗濒危或是假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6日07:23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朱四倍
今年中秋月饼热卖。著名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呼吁,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在当今已处于濒危状态,不该让中秋节沦为单纯的月饼节。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认为,有必要适当保留中秋某些具体而鲜明的仪式。(《成都商报》9月15日)
专家担心中秋节民俗处濒危状态,可能沦为月饼节,并非是空穴来风。人民网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认为中秋商业味重。种种迹象表明,担心中秋节民俗处濒危状态并不是个别人。其实,不独中秋,就是端午、春节等其他节日,在专家和公众中间都有这种忧虑情绪的弥漫。
应当承认,这种忧虑是一种好事,是对民俗的呵护和关心。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民俗在流失?我们需要保留什么样的民俗?这是一个值得厘清的问题。
相反,据《光明日报》载,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娟介绍说,人们往往认为,传统的中秋节历史很悠久,且往往跟月亮相关。实际上古籍对中秋节的记载是近代的事。王教授认为,在宋代这只是一种吟诗赏月的游戏,地方志里还没有对这个节日的记载。中秋节是先被政府选定,再逐渐把许多传统的因素加入进去,然后逐渐演变为团圆节,由传统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专属女性的祭祀活动,演变为全国都要过的节日。
我们可以看出,中秋节的演变有个过程,并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过法,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在今天是不是非要如古代那样,弄个仪式什么的才叫保留民俗呢?笔者以为,并非如此。在今天交通、通讯工具异常发达的前提下,不一定非要通过团聚、祭祀等方式才能表达民俗的存在。客观地说,在传统民俗的存废上,在笔者看来,抱残守缺的态度并不可取,推陈出新恐怕才是出路。
当然,我们有必要警惕中秋等佳节的过度商业化,但商业化也并非传统节日的天敌。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的活化石。如果仅看到当下的中秋节是月饼节,在笔者看来,并不公允,难道我们能对亲朋好友的短信、电话中秋祝福熟视无睹吗?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兴起和民族传统节日的式微令人感到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家和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变化感到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复兴传统节日,加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并非就是对传统节日过法的“照搬照抄”,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就是对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漠视,这同样是一种误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先生曾指出,民众的利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情感的。而情感的需求往往会被忽略,会为满足外在的物质利益所替代。因此,笔者以为,在考虑到公众情感需求的同时,不必要为中秋节民俗可能沦为月饼节过于担忧,因为月饼并非当下公众庆贺中秋节的唯一选择。如果强制公众对中秋佳节的过法,未尝不是一种后退。
总之,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必将以更丰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对“中秋节民俗处濒危状态,可能沦为月饼节”的忧虑可能是一种假想型忧虑,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不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