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2015年恩施州非遗项目调演活动看非遗活态传承

从2015年恩施州非遗项目调演活动看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展演争奇斗艳 活态传承绽放光彩

——从2015年恩施州非遗项目调演活动看非遗活态传承


时间:2015-04-27 11:24:00 作者:田星 马垚 来源:[url=" target=_blank]恩施州文体局-文艺科[/url] 编辑:今点

  傩戏、堂戏、柳子戏,诉不完的民间故事;龙舞、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舞不尽的民俗风情。3月14日,汇集了宣恩三棒鼓、利川灯歌、建始丝弦锣鼓、鹤峰柳子戏、恩施扬琴、巴东堂戏等优秀传统项目的“喜气洋洋闹新春”——2015年恩施州非遗项目展演在恩施土家女儿城内热闹上演,来自恩施州12个非遗传承基地的非遗传承人和弟子展示了恩施州极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喧天的锣鼓响起,国家级非遗项目《地龙灯》拉开了展演的序幕,一青一黄两条十几米长的长龙在大街上穿梭舞动,一时间,长龙舞动,凤凰翩飞,神龟游弋,猛虎奔腾,一派欢腾和谐的热闹场景。长街两边的观众纷纷喝彩叫好。


搭平台创载体  非遗传承入人心


  风情浓郁的利川灯歌的经典曲目《妈屋要来接》曲调悠扬宛转,歌词诙谐生动,在利川市柏杨坝镇农民艺术团演员的生动演绎下,场下观众笑语不断。艺术团里的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爷:“我们艺术团里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都是抽农闲时业余时间聚在一起排练的。咱们灯歌在利川是非常有名的,利川自古有上九出灯,十五收灯的传统习俗,老百姓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男女老少踏歌起舞,十分热闹。老一辈留下的这个习俗已经有几百年了,我们有责任把他传承下去。”
  近几年来,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调整重心,把活态传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挖掘活态传承的精髓,创设载体,搭建平台,吸引普通市民的参与,培育传承群体。恩施州文体局、恩施电视台联合拍摄了记录非遗传承人的专题片在公共频道循环播出。《恩施日报》设立了“活态传承在恩施”的专栏对非遗项目传承活动进行展示;还在“文化旅游周刊”刊发多期深度报道,解读非遗政策,展示非遗保护成效。《恩施晚报》、《恩施新闻网》对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介工作。巴东县电视台开辟《巴山讲坛》专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民族文化知识。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氛围已经形成,非遗保护的责任感深入人心。

 
非遗文化进课堂  争做小小传承人


  紧随其后于观众见面的是建始县长梁乡民族小学表演的省级非遗项目丝弦锣鼓的经典曲牌《喜庆》。小学生们表演得质朴自然,充满激情,音乐铿锵有力,旋律悠扬,动作潇洒流畅,鼓点如行云流水,极富艺术感染力。丝弦锣鼓在建始县长梁乡、茅田乡有着极为深厚的源流和良好的传承氛围。尤其是长梁乡民族小学,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传承着非遗文化走出山门去传播展示,2011年9月在全国政协礼堂的展示活动上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连彭丽媛妈妈都给孩子们写过亲笔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角和核心是传承人,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有力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恩施州将非遗项目作为特色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校教育的课堂中,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将民族文化编入乡土教材。“丝弦锣鼓”进入建始县长梁镇校园已经6年多时间。咸丰县朝阳寺镇的“地盘子”、坪坝营镇的“唢呐”、清坪镇的“板凳龙”、尖山乡的“板凳拳”、大路坝区的“干龙船”等非遗项目都纳入了学校教学内容;来凤县百福司镇学校课间操跳起了“摆手舞”……有了越来越多的小小非遗传承人,恩施州非遗文化焕发出生机、活力。


完备传承人体系  鼓励带徒传艺


  凝重而铿锵的击鼓声响起,几名壮小伙裸露上身,双手击打身体各个部位,口内以舌颤动发声击节发出清脆的响声,由舒缓起势,节奏渐渐加快,跳跃着、欢呼着、拍击着、狂舞劲跳,蹁跹进退,如痴如醉。《肉连响》那粗犷、豪放、潇洒、活泼的表演震撼着在场的所有人。在利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肉连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择场地、不要道具,简单易学,利川市文化部门专程进行了进学校、进机关的推广。而这个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刘守红,目前是恩施州最年轻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先后6次将土家肉连响跳进央视。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所有遗产均通过口、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了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因此可以说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恩施州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寻访命名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由州人民政府每两年命名一批“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截至目前共命名了5批48人,并每人每年发给1200元政府津贴,鼓励民间艺术大师带徒传艺。全州以民间艺术大师为领头人,成立了33支民间艺术演出队,常年坚持展示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每年非遗项目展演的舞台上还是乡村院坝、田间地头都可以看见他们带徒传艺的身影。民间艺术大师寻访命名有力地推动了全州非遗保护,为恩施州建立体系完备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传承人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设立传承基地  丰富传承队伍


  常态化的传习活动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保障。非遗项目的传习所和传承基地的设立,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有极大的鼓励。咸丰县在高乐山镇设立了绣花鞋、何氏根雕和严氏眼科传习所,在黄金洞乡麻柳溪村设立了土家吊脚楼建造技艺传习所,在朝阳寺镇设立了地盘子传习所。建始县正在抓紧筹建丝弦锣鼓、南乡锣鼓、闹年歌、喜花鼓、武丧等多个项目的传习所。
  展演中,《山伯访友》就是由巴东堂戏沿渡河传承基地带来的堂戏经典剧目。表演者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融进了本地小调、号子。演出锣鼓争鸣,琴箫四起,歌舞同奏,演者尽兴看客叫绝,好不热闹。


理论指导实践  探索活态传承


  恩施州专门组织过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选取了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20个民间文艺课题作为调研对象,总结了带徒传艺、家庭传承、表演队传承、民俗与节日活动传承、学校教育、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等8种传承模式。安排县市以下在基层长期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人员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效果等情况进行个案调查分析研究,形成可参照并具有操作性调查研究报告。恩施州以此为契机实现从申报到保护传承的工作重心转换,改变重申报轻保护的局面。


实现区域整体  保护文化生态


  死水养不出活鱼。要让一池水都活起来,就不能仅仅只是对某一个非遗项目的保护,而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变成一池活水,体现出活态传承的原则。2014年底,国家文化部批准恩施州8个县市和宜昌市五峰、长阳两县共同设立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保护, 活态传承, 建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此次展演的核心所在。建设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征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
  展演中,利川灯歌、宣恩三棒鼓、鹤峰柳子戏、恩施傩戏、恩施扬琴、巴东堂戏等“非遗”项目齐亮相,让在场观众们过足了瘾。表演的最后,是市民们最为熟悉的土家摆手舞,随着鼓点,土家儿女们热情肆意地舞蹈着,将表演推向了最高潮。
  “今天,看了别的项目展演,我觉得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学,这样的机会好得很,我们既有展示的机会,更有学习的收获。虽然项目不一样,但是大家一起来,就会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恩施傩戏州级传承人邓永红在现场接受恩施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这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虽然不像流行汇演那般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足以让人大开眼界,的确不虚此行了。”湖北民族学院非遗研习社的陈琪同学专程慕名前来观看展演,展演结束由衷感叹。
  像这样的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在恩施州每年都会举办,5月份还将举行第二届恩施州地方戏会演。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群众对非遗项目的直观认知,让广大市民从远距离地“我看非遗”转变为主动参与非遗的保护传承,真正使非遗项目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得到“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eswt.gov.cn/eHtml/News/eswt_1542711240HJ6.shtml

TOP

恩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政府主导向民间过渡,这类还原式的传承,真的特别棒。

TOP

非遗学社任务艰巨,要及时跟进对武陵山区非遗信息通过论坛播报出来

TOP

活态传承不仅依靠传承人和当事人,我想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许是展演性质或者偶发性,但是会带来更多的传承机会和发展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