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二佛村采风——收集合川民歌

二佛村采风——收集合川民歌

2014年11月29日上午9点,阴雨连连,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七名学生(秦远、李丹聘、王先、董文浩、雷程云、尚鸥、王梅焘)在孟令法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合川区东北部,嘉陵江畔的涞滩古镇二佛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对二佛村进行踩点,并收集合川民歌,为下一步调研做准备。

涞滩古镇,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二佛村,国家第三批传统古村落。

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涞滩古镇外,随即便直奔古镇瓮城而去。整个瓮城呈半圆形,以巨石堆砌而成,均高约7米,进深约5米。在稍微商量了一下后,我们一行决定先去古镇内部看一看,感受一下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古镇风光。涞滩古镇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的清代建筑带上了些许现代的商业气息,大大小小的餐馆前不仅售卖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同时还有店家吆喝着请游客就餐。
小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撑着伞的我们似乎正在上演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我们这古镇中参观了约有一个小时,便顺着来时的路向镇外走去,去寻找国家第三批传统古村落名录中的“二佛村”,并进行合川民歌的收集。由于是初次来到涞滩,所以对于二佛村的具体位置不甚了解,恰在此时,一位身穿米白色上衣的老爷爷自愿为我们引路,并乐意带我们去找二佛村村干部,以给我们些许指点。
我们在这位老爷爷的带领下,一路向南,看到的房屋都是后建的类似于徽派建筑的仿古民居。这位老爷爷是土生土长的二佛村人,从他的口中得知,古镇的形貌只是在内部装修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建筑样式上并未发生太多改动,但拥有三个自然村的二佛村却因近两年的发展基本都拆迁到现在的位置了,仅有的两三处老建筑也因房屋陈旧而近于倒塌。

因为是周六,村委会中并未有人,老爷爷则带着我们来带一位村干部的家门前,在我们向他咨询了有关二佛村的相关事宜后,便想得知一些合川民歌的事情,虽然是本地人并能说出涞滩这里有薅秧歌、嘉陵(江)号子等,但却无法给以我们具体演唱者的指引。我们在告别了这位村干部后,便在孟老师的安排下分为两组,做进一步寻找。刚离开村干部家,我们这一组便看到了一群打麻将的老人,于是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咨询民歌的事情。而另一组则在旁边一群老妇人中展开了访谈。
事有凑巧,我们所调查的这群人中,有一位在旁看牌的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弟弟会唱歌,不仅能唱薅秧歌、嘉陵(江)号子,同时还会唱哭丧歌、打夯歌、拉纤歌等。对此我们十分兴奋,于是,我们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他位于涞滩古镇中的家里。将其弟叫出来后,我们也向其做了自我介绍。兄弟两个很高兴地和我们聊起了有关民歌的话题。最初,他们为我们演唱了一首名为《十二孝》的歌曲,此歌整整唱了一个小时左右。后来,在孟令法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才知道,这首《十二孝》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宗教仪式歌——是专门用于丧葬仪式的。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分明听得出,此歌以七言为一句,四句为一首,曲调在每首间循环,并且在最后一句哥哥还附和着唱一句衬词,形成了动听的双音效果。

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决定请两位老人吃顿中午饭,并于下午进一步采录。在吃饭的过程中,另一组的介绍到他们在涞滩古镇的街上遇到几位老奶奶,她们为他们唱了数首五六十年代的民歌。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一段有趣的事——孟令法老师认起亲来。当听到饭馆老板称呼两位老人为“老孟”时,孟老师先是一惊,然后便和两位攀谈起来,这时我们才知道,两位老人哥哥叫孟庆财,弟弟叫孟少红。据孟老师介绍,孟氏家族的辈分是自明洪武年间开始由官方订立,并与孔、颜、曾三姓共用,这是基于“儒门四家”的传统而出现的。四姓辈分在何时都是可以相互排序的,而“庆”要比“令”高出四个辈分,故而孟庆财兄弟则是孟令法老师的高祖了。

正是有了这层关系,我们下午的民歌采录不仅特别顺利,而且还得到了几部唱本。在这次收集中,两位老人给我们唱了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名为“善书”的“佛歌”,还为我们唱了“十哭歌”、“打夯歌”、“拉纤歌”、“打石歌”、“打石翻身歌”、“薅秧歌”、“号子”等。后来我们询问了一下两位老人习得这些歌曲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一些生平经历——孟庆财兄弟二人原为合川区双槐镇东渡人。孟庆财,1940年生,没有上过学,自五六岁时便在嘉陵江边听人喊号子,耳濡目染间便学会了“嘉陵号子”,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便开始随着父母到田里劳作,便学会了“薅秧歌”,而“佛歌(善书)”、“哭丧歌”同样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的,自十八九岁时便开始在嘉陵江上拉纤,成为现在为数不多的还健在的老纤夫。在七八年前,由于年龄原因,乐观开朗的孟庆财开始随村民兰思云学习打锣鼓(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与人生礼仪)。而其弟孟少红,1952年生,只有高小文化的他在民歌学习上有着与哥哥相似的经历,但他曾到海南、云南、广东等地打工,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如今年纪大了,只得回家务农,因为有唱宗教仪式歌的本领,尚能借此在丧葬等仪式中获取一些经济补充。对于他们的歌唱,来往的游人几乎都会短暂停留片刻,有些还好拿出手机拍两张,此时两位歌者唱得更为起劲。而他们的邻居则认为他们的民歌唱得十分精彩,不过有位老妇人也有不同看法。在她看来,孟氏兄弟的歌虽然唱得多,在周边也很有影响,但在声音上不是很“润”,有些地方还有些不够“清脆”。
四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而天色也渐渐暗了来,所以我们在恋恋不舍中向两位老人告辞。而孟庆财老人执意要送我们到客运站。而我们在刚开始寻找合川民歌时我们便在客运站旁发现了一座很古老的坟墓,而据那位引路的老人以及孟庆财介绍,这是一座古坟,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所建。由于返回合川城区的大巴尚未到来,于是我们便在孟令法老师的带领下,爬上这座高坟所在山坡,详细查看这座以巨大砂岩堆砌而成的清代大坟。此坟墓碑显示,该墓为当地李氏祖坟,修建于清道光七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墓碑详细记载了此支李氏原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茶乡之尾七都龙下,于乾隆己亥年(1779)迁移至此。此坟在建造时,还十分注重风水,其坟檐上赫然写着“未山丑”、“兼丁癸”,而坟墓左右联语则有“牛眠”、“佛地”等字。

其实,尽管今天的收获很多,但依然有些遗憾——我们并没有看到二佛村传统村落的原貌,而且受涞滩镇商业开发的影响,早已为经济繁荣的表面现象所充斥,而民间歌谣现多在老年人的口头演述,但他们由于上了年纪,记忆逐渐衰退,甚至早已忘记,而年轻人却因民歌的“过时”性以及生存的所迫而不再愿意继承这一民族瑰宝。(文/学生王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