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文化遗产与大众文化研究——交叉的可能?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硕士生 李君
12月2日上午,重庆大学人类学中心彭文斌教授的“文化遗产与大众文化研究——交叉的可能?”专题讲座在法商北楼525会议室举行。该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之一,由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民俗学研究所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多名教授及学生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从“大众文化”的概念入手,对“文化遗产”概念进行对比整合,从而推导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都具有中国社会改造的理想色彩,并分析出二者走向与国家政府相结合而脱离人民大众的共同趋势。反观上世纪的民俗文化运动,彭教授对其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划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20年开始的以学术精英为主导,在中西交流中寻找中国本土文化的民俗运动;第二时期是1950年来政府主导下的人民的文化;第三时期即1980年兴起的文化遗产运动。
彭教授将文化遗产延伸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总结为“将某些事情剥离其生活时间和空间段,最终进行文化标注化的问题”。可以看到大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都产生了对政治的诉求。这就要求每个个体去思考怎样走向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产的回归,走向日常,还是一成不变继续下去?
彭教授对比、分析了其他国家的非遗运动,来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用欧洲国家强调物质形态的遗产和亚洲国家强调非物质形态的差异的原因引出思考,接着实际田野调查,以《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展示与认同》为题,展现了加拿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集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加拿大原住民文化认同与文化传统的演示和传承进行阐释,并提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应考虑怎样建立文化共享和法律制度的问题。
讲座最后,彭教授和在座的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相互交流意见,并根据自身实践,设想解决的途径与方案。整场讲座,学术氛围浓厚,使同学们收获颇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