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古浪溜淌的心理文化阐释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古浪溜淌的心理文化阐释

  



  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雅俗交替发展的过程,尤其“溜淌”更是不能登入大雅之堂同时被文人士大夫所鄙夷的“俗之又俗”的民间文学,至今也没能够引起人的重视。对比尽管笔者深感缺憾,但也不是求全责备。这种通俗易懂且听起来朗朗上口的“溜淌”曾打动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心他们为歌、为之泣、为之笑,同样也是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其语言有时很深刻、很新鲜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有时又很粗糙、低俗、所以一直通过口头流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没有固定而完美的文本记载,搜集起来颇为费劲。笔者经过几番折才找到了几个零碎的资料,同时也希望作为一种俗文学尽管“体小而俗”不能入“大雅之堂”,但也如娟娟流水一样时而不时折射出古浪人民的诙谐、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现兹录如下:

  “溜淌,溜淌,娃娃骑到牛上”这里描绘出了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闲地玩耍,展示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一些想象丰富、构思新颖独够的如“公鸡下蛋我亲眼见、砂锅子捣蒜砸不烂”“奇怪,奇怪、榆树上长出了个蒜苔”;“溜淌,溜淌,沙锅子顶到头上”也有一些调侃性的“鲁家的门楼子拧着哩,说哈的女婿穷着哩”,有的是对大跃进时期个别官僚的腐败及世风的不平作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鞭挞,嘻笑怒骂,痛快淋漓。如“干部吃的是白米细面鸡儿蛋,喊的社会加油干”;“头等雨鞋二等锨,二等还得四十天,没有奖励的心放宽,公公(家)的雨鞋我们穿”。这些内容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对社会公道、对社会正义的朴素向往。有的表现出对人生的唯心观念与悲观意识如“天是裁刀人是皮条”在“无数”面前人的无奈,但同样也折射出古浪人民对命运的折磨所表现出的坚强韧性。有的是通过揶揄的口吻来刻画人物,穷形尽相、刻露无遗,极具“溜淌”天然本色:“穿的转嘴子袜子没后跟的鞋,你赶快把余粮拿出来。”还有一些是带有传说性质的:据说古时候有一家种了一地冬麦而另外一家的羊跑到这块冬麦田里,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冬麦根本没发芽、但它主人诬告另一家主人说是他家的羊吃了自己的冬麦、要求赔偿。于是写了一份状纸前去告官,上面写到:嘴如镊子蹄如钉,抽掉了我的冬麦芯。”县令一看便知是诬告于是大笔一挥作了几句判词:十一腊月三九天,地湿子冻的砖一般,凿子凿不下印印子,斧头砍不下痕痕子,哪里的羊能抽掉冬麦芯芯子。”于是一场“莫有须”的官司便不了了之。折射出人们对 “清官” 的渴盼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批判,其中表现出的牢骚和不平,不是虚幻为救世补天之志,而是化逸为一种豪放不羁之气,以此反映对社会公平、和谐的向往。

  还有一些通过揶揄的口吻讽刺农业社中那些平日只知自由自在笑谈古今的懒惰之人在丰收时表现出的尴尬情状。“我说挣功不挣功,今年的麦子长得这么凶。”还有一些是嘲弄那些不孝的子女与儿媳的。尽管传统文化中讲究尊老爱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世风的变化也有个别不孝子女、儿媳对老人不加孝顺而且有时还会恶语相向,这些老人思绪纷繁、心情郁闷,通过嘲弄的口吻表现被冷落、遗弃的痛苦,以及子女们的埋怨之情。“男的们上粮纳草,老婆子们说媳妇子的噺(ha)好。”;“儿子是养下的,媳妇子是外来的,孙子是奶奶的。”;“跑烂袜子磨烂鞋,临完上了个争斗台。”;“解得唐,活的时候没人养,死掉站的是笆廊房,解明娃献了一只羊,一转子还围得一群狼”。还有的反映由于在特定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中没能够好好学习而遗憾的心情:“学不下文化也孽账,走不到社会的大路上。”有的反映邻里之间矛盾的“×××,赶的羊,把上高庄的麦子放了羊,李大书记着了忙,公社里来的是王满堂。”(因为记忆不全,故没能录全)还有一些描写了一些被遗弃女子痛苦新声及家庭暴力倾向的:“解得唐,离掉短的(个头)取长的,取上长的还是挨揍的,养下的还是没娘的。”;有的是调侃性的,“鸡儿骨头羊脑髓,亮半夜的瞌睡小姨子的嘴。”;由于农村苦多乐少,于是通过这种调侃性的语言来满足他们内心的某些需求。有的是反映一些礼仪方面的“来人打儿子,上炕卷席子,吃饭擤鼻子,吃完添碟子。”;有的是反映人情世故的“人情不是债,便把锅儿卖。”;也有些是反映人的精神气的“生财发福的睡不着,倒遭木囊的瞌睡多。”;有些反映地方今非昔比的变化,如《永丰今昔比》:“当年永丰凄凉多,青石黄沙乱石窝。鹰雀老鸦无水喝,劳动人民难落脚。口吃回销粮,身穿“黄军装”(救济衣)。住着地窝铺,打井又开荒。如今永丰变新颜,雷厉风行搞生产。渠路林田四配套,科技兴农大发展。粮食大丰产,家电成套搬。脱去“黄军装”,梳妆又打扮。今昔永丰多变化,劳动人民把家发。感谢党的政策好,人均粮钱达“双八”;有的反映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如“一个老汉本姓张,生了个姑娘找对象。老汉说是要要钱,老婆子说是要要粮,老两口争着都不让,气得姑娘把嘴张,说是你们两人都不应当,我的事情有我主张,老汉一听气行行。提着拐棍追门上,出门碰上郑队长,险些当头给一棒,郑队长说是老汉你着什么慌,你这个样子极不应当,我们的儿子也找对象。不要财礼又有何妨,说得老汉笑哈哈,我去了也给我的老婆子说,现在是新人新事新风尚。我们是为姑娘帮倒忙,姑娘的事情我们再不管,就由姑娘说了算。”;还有些反映了党的好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

  当年永丰多苦头,黄沙茫茫无尽头。

  老汉见了皱眉头,姑娘一看不回头。

  人都住在土里头,黄沙调在饭里头。

  晚上睡觉不见头,早上起来直摇头。

  党的政策带了头,打井抗旱走前头。

  渠道直通田间头,行行树木栽地头。

  电机下到井里头,清水流出管子头。

  新式房子砖檐头,笑声传出了门外头。

  土地下放到户头,农民的生活有奔头。

  各项工作干前头,先进奖状挂墙头。

  灶里烧着大柴头,笼里蒸着大馒头。

  新式家具靠墙头,家用电器放上头。

  党的政策暖人心,科教兴农走前头。

  葡萄果梨栽院头,树枝伸出了墙外头。

  姑娘留着烫发头,大红领带扎胸头。

  老汉不再皱眉头,万般感慨涌心头。

  不难看出这些俗语出处透露出当地老百姓的幽默与睿智。可见“溜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百科式的反映,通过生动、活泼、简洁、幽默的形式道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能引发人严肃的思考,同时在形式方面能运用谐音、双关、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其实从古代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正因为如此,“溜淌”是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闲暇之余时的话题,他们通过这种通俗的形式来针砭时弊、抒发感慨、泄愤人生的不快,倾吐心中的块垒,表达自己的爱憎。有时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有时不免庸俗低级,有时率真淋漓,有时不免偏激,但作为老百姓心声的反应,我们不能因其短而忽略其长,因其俗而据之门外,应保持一种平常、冷静式的态度去审视它,关注它,这样在生动形象、率真朴素的语言描绘中领略到一份人生的乐趣,体味到一份社会人生的真谛,也能在冷静的观照中看到严肃而深刻的东西,这也就是“溜淌”之所以焕发出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