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符平:农民工研究需要拓展想象力

符平:农民工研究需要拓展想象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郝日虹

“探路”市场社会学——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符平
翻看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符平的学术简历,两部专著、十项课题、三十多篇论文,显示出这位年轻学者的勤奋。符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市场社会学和农民工研究,并在这两个领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思考,譬如聚焦中国农民工的信任结构等问题。
市场社会学的创新性探索
在本科阶段,符平就对市场社会学产生了研究兴趣。“大学时期,经济社会学是我最感兴趣的方向。我曾在大一暑假拿着一张在学校设计好了的调查提纲,对个体户如何运用社会资本的问题做过田野调查,并撰写了《小城镇个体户创办与发展中的社会资本研究》的调研报告。报告虽然稚嫩,但探讨的问题属于市场社会学范畴。”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他一直保持着对市场社会学的关注。
符平认为,现代社会是由少数几种制度或机制主宰运转的。这样的轴心“事物”对其他各种问题具有极大的辐射性;这类“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能够从根本上界定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因此,对这类轴心“事物”的回应和研究便能切入现代社会学的核心。“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口已经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通过市场组织的经济活动,主动或被动地、以买方或卖方的角色参与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市场不仅直接关联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系统的运转,而且对整体社会的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都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除此之外,国内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可以说市场社会学在国内仍是一个尚待开拓的“处女地”,这些都促使符平走进了市场社会学研究领域。
符平说,社会学家研究市场问题,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而是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他尝试建构了一个综合性理论框架——“政治—结构框架”,试图找出更有助于观察和解释中国经验的研究路径。
农民工研究需要拓展想象力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中国农民工的信任结构、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这些议题大致勾勒出了符平关于农民工研究的“图景”。
符平告诉记者,如果说他对市场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思考,那么他“捕捉”农民工研究选题则主要是“现实驱动”。比方说,他和他的合作者对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的系列研究,是探究这些总在不停地换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究竟是如何流动的,这种流动对于他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再比如,在《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中,他最初想了解的是,究竟哪些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中的精英,换言之,农民工精英是经历怎样的社会流动轨迹才得以形成的。
尽管近些年符平的研究精力更多地放在市场社会学上,但是当他遇到认为值得去做的课题时,还是会投入这个领域。符平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历经持续多年的研究热潮后,农民工新问题的挖掘难度增大,理论上也没有找寻到新的出路。这也意味着开展农民工研究需要拓展想象力。就当前来看,将社会学干预方法运用到农民工研究中,或可重构农民工研究议题。”
期待创建系统的市场社会学
谈及今后的学术研究,符平表示,他很有可能就在市场社会学里“爬梳”几十年。因为市场经济的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已经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的市场有太多的“谜团”亟待学界来揭开。中国的市场社会学作为一个尚待开拓和建设的新领域,为研究者提供了广泛的探索空间和诸多可能的进入路径。
“我希望通过自己多年不断努力,能够对现代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形成自己的一种理解和判断。”符平谈到,学术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和真理、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很难说将来会有怎样的收获。“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与中国本土事实形成更高程度的契合,期待能与其他学界同仁创建一门系统的市场社会学,以此来总结、反思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