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称老话题能挖掘新东西
2014年03月10日 17:26 来源: 京华时报
3月9日,78岁高龄的中国史专家美国人史景迁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报告厅,与郑陪凯等学者展开了一场名为“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对谈。史景迁透露,自己6岁时便对中国感兴趣,“在历史研究中,一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话题,往往能挖掘出新东西。”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海外汉学家之一。在他的《胡若望的困惑之旅》等学术著作中,常常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而又与一般的学术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除了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学术地位,也让他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据主办方广西师范大学介绍,史景迁的两部中文新译版作品《曹寅与康熙》《胡若望的疑问》已经出版,还有一部《改变中国》预计下月出版。在对谈中,史景迁谈到了他如何走上研究中国史之路,“我6岁时就翻看了一本艺术史的画册,里面就有关于中国艺术的部分,二战期间,我觉得中国是英雄的形象,也因此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在早期中国史的研究中,他从台北故宫等地方获得大量一手研究资料,“比如康熙批阅的奏折,还有其他一手资料。那时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天赐的礼物,尽管现在都出了影印本,甚至在网上也能查到。”他透露,最初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兴趣是受了老师的影响,而博士论文也是研究清朝的。
问及在历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史景迁称,一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话题,往往能挖掘出新东西。他说:“比如像清朝初年,不同的阶层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很多不同观点,往往能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史景迁透露,将在内地出版的《改变中国》一书中,他记录了从利玛窦开始到苏联支援中国那段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往往想用自己的先进知识改变中国,事实上却没有改变。有的人为此对中国还有些生气,这体现在他们的著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