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代表委员热议经济转型下新政绩观

代表委员热议经济转型下新政绩观

  新华社记者韩洁、刘羊旸、罗博

  对处在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而言,过去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诸多矛盾正在集中爆发,产能过剩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方债务激增……

  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当前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痼疾从根本上与“唯GDP论”的指挥棒有关,加快经济转型,亟需树立新政绩观。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这段话,向外界释放出发展的新理念。

  主动减速,告别“唯GDP论”指挥棒迈出关键一步

  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7.5%左右的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让人眼前一亮。这是继去年之后,我国GDP增长预期再度用区间代替绝对值,意味着“唯GDP论英雄”的政绩导向正在转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2月份结束的全国省级两会上,有22个省份下调GDP增长目标,除7省份持平外,仅有两省份上调增长预期。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从中央到地方GDP目标“换挡减速”成为今年的主旋律,折射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政绩观之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认为,下调经济增长速度,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理性思考的结果,也为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必要的空间,“如果只是一味以短期的增长速度作为评价地方工作甚至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必然带来大量短期行为甚至是竭泽而渔的破坏行为,由此形成的巨大代价也只能让后人承担。”

  不过,也有不少代表委员担心,在加快城镇化进程背景下,目前各地虽然GDP增速慢了些,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依然不低,是否真正能摆脱对GDP的崇拜还有待观察。

  “2002年,纳入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范围的湖南传统村落有2797个,到2012年只剩下863个,差不多2天消失1个”。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韩建敏在向大会提交的建议中用一组数据发出警示:城市盲目摊大饼,大拆大建正加速中国古村落的消失。

  唯质量论英雄,转型关口的新政绩观

  对中国而言,要想度过爬坡过坎的艰难转型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但在实际过程中,长期的GDP崇拜下,转变政绩观提了很多年,推进却很难。

  “其实地方党委政府并非不明白‘唯GDP论’所带来的问题,之所以长期着力不够,关键还是现行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使然。比如,在政绩考核上,过去对地方的考核就是讲GDP,靠单一经济指标,一俊遮百丑;在干部任用上,地方主要领导调动频繁,短的几个月,长的三五年,很难沉下心来专心做事。”梅永红说。

  政绩观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向哪里,经济就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当“唯GDP论”的指挥棒作用淡去时,哪些发展指标会接力成为新的指挥棒引领经济前行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刘树成说,不“唯GDP论”,不是不要GDP,而是不要带水分的GDP、不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GDP,而要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的、清洁的GDP,“我们反对盲目崇拜GDP,但要科学使用GDP。”

  “新政绩观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但是雾霾严重了、河流污染了、群众不满了,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说。

  “我们讲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朝阳市委书记王明玉说,树立新的政绩观,要确保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充足承受能力。他希望尽快把债务纳入地方政绩考核,既要确保规模可控,又要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偿还。

  去年底,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对政绩考核“指挥棒”做了清晰指示,明确不能简单以GDP和增长率论英雄,明确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并提出加强对政府状况的考核,把政府债务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防止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

  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防止姿态大于行动

  转型迫在眉睫,落实重在制度。转变政绩观,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上来,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对此,梅永红表示,当前我国转型还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未来的道路还很艰难曲折。希望宏观政策方面能有更宽松的环境,让基层能更专注和潜心于做几件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比如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技术创新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

  “功成不必在我,这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有更多的自觉,也需要有相应体制机制的调整与引导。”梅永红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认为,转变政绩观,关键要有科学完善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用制度约束干部转变理念,防止说空话。

  “考核怎么科学化是个难题,为了解决就业等问题,中国需要保持经济较高发展,但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要结合好非常重要。”廖仁斌说,我国应加快建立一整套科学评估体系,并加强对干部考核的监督,可以邀请公众参与,更加公开透明。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经济发展是一次考验综合能力的长跑,新政绩观下,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比的不是冲刺速度,而是耐力,是可持续性。(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