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讨会(草案)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回复 46# 的帖子

十分同意,户博士的观点,民俗学研究的是个体或群体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物理研究,不是西医瞧病。记得钟先生说,民俗学者对于研究的对象应该有理解与同情,刻板的封闭性的科学实验是没办法完成对人的真正研究。

TOP

放哥不知到哪里“放完鸽子”终于又被俺唤回来了!老大喊你回来讨论你的题目哈。

TOP

民俗学者们在探讨理论与方法,还是在精神价值的追求过程中成为思想家?

     专门家局限在专业领域,沉溺于学院派的学科建设;鼓吹自由意志的哲人们想要开启另外一个时代!看吧!吕微、户晓辉说了——本次讨论的目的也是证明民是自由的人,民俗是有价值的文化。他们还说,民俗学者在发现民的主体性时实际上也是发现(觉悟)了自己的主体性。主体的人因而有人的生活权利和自由意志。他们要鼓吹人文关怀、价值诉求和现实穿透力。他们追求先验的、绝对的真理,宣扬绝对的善,认为它是超越一切的,是人类永远不能企及而只能仰望的。民俗学研究要从绝对真理开始吗?要以研究人的存在的基本原理为最高目的吗?

     关于人的学问不只有哲学,还有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人的学问。至少,人是心理的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抽象地谈人,同时也可以具体地谈人,正如文化多样性和价值普遍性,这两者的联系是绝对的!抽象的普世性和封闭的特殊主义都要克服!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很自信地谈论本乡本土的风俗,一点也不觉得羞涩和难堪。因为恰恰是这一点,令我们不同于世界各地的人,我们为来自一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的一个小地方而感到自豪!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这就是现代性,这也是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学理探讨,反映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追寻。

我们不是要摈弃启蒙思想,而是要超越启蒙。启蒙的人文精神是世俗的,中国传统文化则关注人与自然、人心与天道等问题。太空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有了全球视角,如今自然和精神已经进入人们思考的视野。我们必须要有文化能力和精神价值,这些价值观需要超越现实的可视与可量的东西。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伴随了腐败和社会粗俗化和极端功利化。对金钱和财富的无止境追求体现了我们关于最高价值的判断发生了变化。现在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成为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这种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也正在消弭传统文化的根基。

    引用当代哲人说过的话: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缺少什么?——我们可能缺少文化能力、精神价值和社会资本。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可能促进传统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我们的新文化。中国在21世纪必将作为新兴现代化国家和平崛起,这不仅要有科技能力,还要有文化能力,要有精神价值;除了能够积累经济资本之外,还要积累社会资本;我们在科技能力之外,还要有文化开发的能力。

      我们正在处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之中。中国三十多年的社会转型,期间充满了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的冲突,这成为阶层分化、新旧矛盾、代际鸿沟的交汇点。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处于濒危状态,变得非常脆弱,它的传承者成为弱势群体,其历史根基被动摇,如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伦理、制度等,不再牢不可破,那些曾经被看作天经地义的古老信仰也被归入神权而成为历史垃圾。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环境,已经被洪水一般的现代消费主义浪潮、现代娱乐文化、物质主义和金钱之上的观念,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所冲击。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传统社区的瓦解,家庭的凝聚力被不断削弱,小型化家庭、少子化家庭、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越来越多,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全球化带来的移民浪潮等,使得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终老是乡的社会人生成为祖辈的美好记忆,中国人正奔波在世界各地,尝试着种种充满风险的事业。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所面临的三大挑战,除了环境压力、能源和水的短缺之外,就是社会关系的紧张,国家治理的滞后,社会资本、文化能力和精神价值缺失。我们需要制度创新来实现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性包括技术创新过程和制度创新过程,在制度创新中首先要找到需要改革的价值观,其次要认识到需要保护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关联紧密。最后产生的结果是新旧结合,这使得我们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欧洲许多国家都保存了原来的传统。中国有可能促进传统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我们的新文化。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虎彬兄出手不凡,容弟先拜读、享用一番。

TOP

回复 62# 的帖子

对于夏兄的质疑,可以理解,我们不能替代民众自我的生活选择,没错。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对现实社会状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方向性建议。我的考虑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化过程中,百姓从原有的生活框架中,被动地裹挟进现代生活,他们失去了传统的稳定生活框架。在上层对民间的持续否定中,又没有建立起以百姓生活为中心时空秩序,日常生活秩序处在单一社会政治控制之下,民间自我服务传统破碎,一旦这种行政控制失效,日常生活就会出现无序混乱状态。这样的结果将是对健康社会的威胁。我们虽然无力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强调日常生活秩序重建的目标。我理解的秩序是社会资源、关系、结构的合理配置,日常生活秩序,是指在稳定的时空框架下,民众按照习惯性的生活传统,合理地配置自己的生活资源,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完善相应的社会结构。有秩序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内心相对平静,外部生活环境相对稳定,欲望与诉求能够合理表达,生活目标固定,凡事皆有预期的生活。我所说的重建是针对民间缺乏完整的生活传统而言,而这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应有的。我们可不探讨高深的哲学,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社区与乡村考察,去观察新型社区与衰变乡村的目前状态,根据日常生活秩序化的目标,修补、重建日常生活秩序。这里不简单是一个交往行为正常化问题,更深层次是我们对日常生活概念的理解,是去复兴与培植一种生活传统。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同意虎彬兄的论析,我们关心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的人,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向与出路。

TOP

回复 59# 的帖子

弱弱地问一句在:北大赵老是?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是不是北师大赵世瑜老师现在北大?

TOP

是的!

TOP

请问,我要做关于“故事讲述行为的个案研究/田野研究”的会议论文,放在“典型案例”栏目中吗?看到“典型”二字,有点怕怕的,是否已经被公认的案例呀?
开轩面场圃

TOP

欢迎欢迎!俺理解,只要个案本身够典型即可,不一定是已经被公认的。

TOP

谢谢!我的个案,有点特别,但算作一种个案类型或研究类型,等写成文,我贴在“个案”栏目里,作参会论文。
开轩面场圃

TOP

回复 70# 的帖子

xiuli?那年一起去范庄的那个xiuli么?期待你的论文。

TOP

正是,呵呵。吕老师好!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期待会上见!
开轩面场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