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节之
上巳节
作者:大乔 编
《图说中国节》
出版时间:2009-01-01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市场价:¥32.00元
来源: 和讯· 读书 2009-03-04 02:12
上巳节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再也没有哪些节日像上巳、寒食、清明、踏青这几个节日打得那么火热了——它
们节期接近,节俗部分重叠,有些难解难分。但细细推敲起来,还是各有源头、各自独立的。
一 上巳溯源
上巳的“巳”,是地支之一。上巳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叫“元巳”。上巳的日期,大体在三
月初三,所以后来上巳和三月三都被称为“修禊日”。到了曹魏时期,上巳节就固定在了三月初三。
上巳的节俗,最早是临水祓禊,后来逐渐生发出禊饮、禊游之举。此后,又由禊饮发展为曲水流觞,
由禊游发展为郊游踏青之俗。
比较来看,上巳节的主要节俗是祓禊,用意是除垢求洁;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吃冷食,用意是防火禁
烟;清明节的主要节俗是墓祭,用意是追思祖先;踏青节则主要是由上巳和清明两个节日发展出来的游
玩娱乐的节日。因此,虽说上巳、寒食、清明、踏青诸节日期甚相近、节俗有重叠,但原始要宗,还是
各各相别的。
二 临水祓禊
上巳节的原始节俗,是到水边洗浴,去垢求洁,除病致祥。这种活动叫修禊、祓禊,有春禊、秋禊之
分,上巳节的祓禊就是春禊。
修禊之俗,早在周代就已经存在。《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代经学家郑玄解释
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其后,此俗历代相沿不改。《
诗经•郑风•溱洧》记述了春秋时郑国的祓除之举,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韩诗外传》解释说:“三月
桃花水下之时,郑国之俗,以上巳于溱洧之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志》不仅记
述了节俗,也指出了其意义:“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
,为大絜(洁)。”
修禊的主要活动是洗濯沐浴。大体有室内与水滨两种形式。室内的,是用浸了香薰草药的汤(热水)
洗浴,或者薰香沐浴。水滨的,是在阳春三月的河水中洗浴,相传这样不仅可以洗去一冬积聚的宿垢,
而洗掉的这些东西随水流走,也代表着人们一年的不吉不祥也已随波流去,剩下的只是吉祥如意。
三 曲水流觞
上巳节原初的习俗是洗濯祓禊,地点往往是当地的河湖水畔,一如《周礼》所记。后世最能与当时的
祓禊古义吻合的上巳节俗,是所谓的“曲水流觞”。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同,这种活动也称流杯、泛酒、
曲水流杯、流觞曲水、流杯曲水等。流卵、流枣也是这个系列的活动。
相传曲水流觞的活动起源于周公的曲水宴。《续齐谐记》记载说,晋武帝时的尚书郎束晳指出,当年
周公要迁都,占卜后定在了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所以有了曲水流觞,没有被孔子编进《诗经》中
的逸诗里就有“羽觞随波”的句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秦昭王三月上巳在河湾里摆酒宴,有个金人从
东方出来,捧上一把水心剑,并说“令君制有西夏”;等到秦国称霸诸侯后,就在当年的地方建立了曲
水祠。
不管哪一种说法正确,到汉代,曲水流觞之举都相沿而成为盛集。之后的此类盛集,王羲之的《兰亭
集序》描述的最为真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到唐代,这种习俗大为炽盛,节俗活动种类已臻完备,诸如流杯、泛酒、流卵、流枣、乞子、插柳、
戴柳圈、探春、踏青、蹴鞠、秋千、拔河以及歌会等。其后,这些种类的活动几乎各代都继承并且发展
了,从而缀结出我国最大、最完备的野外游乐节日。
曲水流觞所用的觞(酒杯)通常是木制的,小而轻,底部有托,可以浮在水上;也有陶制的,两旁有
耳,称“羽觞”,需要放在荷叶上才能浮动。游戏的时候,人们坐在回环曲折的流水边,放酒杯于水中
,任其漂流,流杯停在谁的面前,当即取饮,或者赋诗饮酒。最初的临水祓禊在河边,曲水流觞也有在
河边的,但这对宴饮来说不太方便,又难以找到那样“曲”的水,于是就专门开凿曲水,修建“流杯亭
”。曲水流觞之举以唐代为最,以后渐渐衰退,到清代,这种活动已经基本上湮没了。只是在今天,人
们又有了雅兴,西安等地的文化人们又开始举办此类活动了。
踏青节
踏青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游乐性节日,时间在春季。所谓踏青,就是在春光明媚、大地返青之际,结
伴郊游。因为活动的时间在春天,所以也叫“踏青”,现代则称“春游”。
踏青节的节期在春天,但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春季的三个月之中,正月初八,二月初
二、十二,三月初三,都曾被当做踏青节的节期。一般来说,南方多在二月初二,节期与花朝节接近,
宋佚名《壶中赘录》称:“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而清人顾禄《清嘉录》引邵长蘅《冶
游诗》则说的是苏州:“二月春始半,踏青邀女伴,小桃虎丘红,新柳山塘短。”北方则多在三月三,
节期大体上与清明节重叠。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月令》称:“三月三日曰踏节。”这大概说的是唐
都长安(西安)。而明人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的则是北京:“三月清明日,男妇扫墓……是
日簪柳,游高粱桥,曰踏青。”
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上巳祓禊和清明扫墓形成的。早在先秦,《诗经》中的一首诗就提
到了伴随上巳修禊的士女的游乐活动。唐代都城长安的踏青也多在上巳。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辇
下岁时记》说:“三月上巳,有赐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杜甫《丽人行》
及《绝句》都歌咏到了当时的这种习俗,前诗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后诗说:“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此后,宋元明清各代,踏青之俗相沿不绝。宋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说
:“清明节,公子王孙,富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这里的踏青在清明节,前引《帝京景物略》也说
在清明,《清嘉录》则说在上巳。而与西湖老人同时代的宋代散文家苏辙,有诗题为《记岁首乡俗寄子
瞻》,诗云:“江水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所记踏青显然是在正月(“岁首”)里了。由节
期之多歧,也可推见踏青之俗的流行。
踏青的活动是基本相同的。如果说元宵是我国的村街狂欢节的话,那么踏青就是野外的狂欢节。同样
,元宵节促成不少浪漫爱情,踏青节也是无限风流。这个节日,是又一个“弛禁”的日子,士女野外游
乐,接触的机会更多,而蓬勃春意又最是逗人春情,最能引发爱情。正因如此,就像许多古代爱情故事
以元宵为背景一样,踏青也是酿造爱情故事的土壤。古典戏曲名著《长生殿》中专有“禊游”一出,写
的当然是春情爱意。而此前,这种事情也当真发生过。《诗经•郑风》有《溱洧》一诗,记载男男女女到
溱水和洧水边修禊,而其中的一对士女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秉兰”之后,两人离开人群,到了“洵
且乐”的“洧之外”,游玩了一番,士还向女赠了礼物——芍药花。又相传说唐代诗人崔护清明踏青,
口渴求饮,给他水的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两人对视,明眸含情,但因为男女大防,二人未通言语,
即恋恋而别。次年清明,崔护踏青又来,已经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一日嬉游固
然娱情悦性,但毕竟欢娱嫌短,不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追悔与无奈。唐代诗人韩
偓《踏青》诗描摹这种心态细腻传神,诗云:
踏青会散欲是时,
金车久立频催上。
收裙整髻故迟迟,
两点深心各惆怅。
当然踏青绝不仅仅是要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游戏娱乐。阳春三月,丽日和风,正堪游赏,所以此间
的户外活动相当丰富,如荡秋千、放风筝等。一冬局促于室内、村街的人们,此时可以郊原驰骋、山野
纵横了。于是,女孩儿树上挂起秋千,在春风中轻荡;男孩儿空地放起风筝,在长空中高扬……本来充满
生机的春,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发、五彩迷人。
今天,春游踏青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游赏娱乐习俗。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有单位集体组织的,有
三五同好自发的,也有阖家出游的。既可饱览大好春光,又能怡乐身心。
http://data.book.hexun.com/book-40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