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丰富格萨尔文化研究
2012年10月08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邓之湄
在联合国近年公布的200多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口头传统的遗产就有64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史诗。而在流传下来的世界各民族史诗中,“《格萨尔》又以其传承的久远、流传的广阔、内容的丰富,成为世界史诗保护序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表示。
9月28日,“2012格萨尔故里行 全国格萨尔学术论坛”在四川康定召开。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文化单位的几十名格萨尔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格萨尔》史诗及口传活态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格萨尔文化现象超越文学范畴
与会者认为,格萨尔文化现象不仅局限于《格萨尔》史诗这一文学文本中,在康巴藏区,它早就成为了与当地藏民生活水乳交融的一部分。一位当地学者表示,“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康巴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格萨尔的研究逐渐跳出单一的文学路径,引入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图像学、音乐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开展相关研究。
从事格萨尔图像艺术研究15年之久的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铭嘉介绍,格萨尔图像艺术(也称造型艺术)可分为格萨尔面具、壁画、石刻、雕塑和插图等几个传统类型。从历史遗存看,雕塑是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工艺;石刻和唐卡则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与会者表示,对于格萨尔说唱传统的研究,也从研究说唱本延伸到对说唱艺人及其生存的文化空间的研究。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院长宁梅表示,一种文化的传承不可能脱离母体,说唱艺人与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唯有依托传统仪式中的授受互动,格萨尔说唱艺人才得以保持他们原初的创造力。此外,信仰与宗教也是这一文化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采访中,宁梅向记者表示,她目前正在从事一项格萨尔女性文学的研究,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考察《格萨尔》中的女性形象,并关注一些格萨尔女艺人和女性研究者。
各地格萨尔研究状况参差不齐
“格萨尔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在有的地区却处于‘濒危’状态。”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孟庆海表示。
看到许多非康巴藏区的地方都建立起了专门的格萨尔研究机构,甘孜地区的学者纷纷呼吁,要重视开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强本地格萨尔研究工作。
目前,许多地方格萨尔研究主要集中在格萨尔说唱文本的搜集、整理、翻译和说唱艺人的保护方面。四川省民委格办主任袁晓文表示,受到翻译水平的限制,现在大多数《格萨尔》汉译本仍无法体现出《格萨尔》全部的文学魅力。
格萨尔除了在藏族地区流传,还在蒙古族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纳钦介绍,蒙古族对于格萨尔(蒙古族称“格斯尔”)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近十年来,蒙古族格斯尔研究主要致力于以新的学术标准重新审视上世纪80年代所涌现出的诸多格斯尔版本,厘清讹误,整理出版更为科学的格斯尔系列研究资料。
据悉,会议通过并发表了《康定宣言》,与会代表表示,“通过政府主导,学界分工合作,加强机构间协调”,共同推动全国格萨尔保护工作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