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民俗研究》新刊特别策划)

引用:
原帖由 杨利慧 于 2014-1-20 21:55 发表
焦老师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和作者张巧运沟通了,想请她回复一下,以便同人之间能有及时的交流,促进学术的讨论。昨晚收到她的邮件,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在咱这个论坛上发言,所以委托我把她的回复转帖在这里:

谢谢两位老师的点评。针对你们的问题,我在此解释一下:
1.关于“阿巴寨坐落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勒母纪乡”,“汶川并无勒母纪乡,也无阿巴寨。作者文中谈的可能是龙溪乡,该乡出名的寨子有阿尔村,下分有阿尔寨和巴夺寨。”

回复: 请老师参看注释[7]: 在当地村民的要求下,本文出现的乡名、寨名、河名、人名和建筑物名均是化名。

2. “跟紧邻的藏区(九寨沟黄龙景区)和彝区(大小凉山景区)的旅游业一比现实中并不依传统,四川羌区并不紧邻彝区,相反,其中间隔着成都平原和龙门山脉,是两个地理与文化体系不存在紧邻关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回复:文中本意是比较四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区,即阿坝州以藏族民俗风情和藏区自然风光为主的九寨沟黄龙景区,大小凉山区域里丰富的彝族文化和壮丽山水,以及在大地震后迅速发展出的羌区灾难旅游和民俗旅游。从整个四川省少数民族旅游区的分布来说,以成都平原为中点,三个区域两北一南,共同体现四川民族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用词不太恰当引起误会,抱歉。

但是,藏羌彝三个族群历史上很有渊源,习俗上也有很多相似和可比较的内容。由于地理阻隔(特别是高大山脉)而形成相似却又典型区域文化的案例,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中也屡见不鲜。但对羌族和彝族关系的讨论已超出本文探讨范围。

本文只为强调地震之前,以羌族村寨和羌族文化遗产旅游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是很少的。地震前叫得出名字的可能就只有理县的桃坪羌寨。原文中也没有否认九寨沟黄龙一线旅游中有藏族和羌族旅游资源和表演杂糅的现象。这种民族区域内民俗元素的混杂而导致你中有我,相互借势的现象非常值得讨论,但这也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

3. “成都—汶川—理县—甘孜直至西藏的317国道边上,传统上,四川进藏国道为318,317很少有人走。317主要以进阿坝州为主。”

回复:317国道是四川进藏的北线。主要途径点是:成都—汶川—理县—马尔康—甘孜—德格,最后到达西藏那曲。相比而言,走318国道从成都到西藏路程短,风光好,也较被人熟悉。从汶川出发,沿317国道,可以经过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马尔康等等。笔者调查的寨子在317国道上,所以主要介绍了317国道上的景点。

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点评。

张巧运 ...
这个贴应该我首先来道歉。

首先谢谢杨老师和张老师的回复。就1.而言,责任在我,是我的粗心造成的,这是本不应该的,我很自责。
当然余下的我们可以再交流,不是就文本本身,而是就语境和方法。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并再次就我的粗心和误读向张巧运老师道歉。

另,张多老师也不要太自责,我想,作为学人,我们也同时是学生,学本无止境,见解也自然各有不同。
这个贴的意义起码在大家各抒已见,学术有了不同与争呜,学术就某方面而言,才真正徤康地回归于它的自身。

TOP

曾有幸聆听过杨利慧、李靖、徐赣丽等老师的讲座,还有阅读过一些女性学者关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比较直观的感觉是男性学者喜欢从政治学的视角切入,强调国家在场与民间智慧的逻辑;女性学者喜欢以叙事、身体、感受等更为细致生动的田野描绘见长,表达对研究对象的脉脉深情。作为男性,我特别羡慕后者对研究群体的感知和在行文过程的情感注入。在阅读这类女性学者的文章时,那种科学主义的民俗学态度也顿时被抛在了脑后。所以没有太在意学者们的论述过程和材料注释,但就大家的讨论来看,似乎我们还是在追求材料的可溯源性,也就是说,我们多么希望学者的田野经验和案例乃至深描能和我们心中既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求真”的讨论,但实际上隐含了我们基于田野的民俗学在后续学术对话中的种种问题。最基本就是我们能不能把别人的田野当成是传统文史研究意义上的“材料”来看?我的观点是不可以(当然是在不讨论文章硬伤、田野经验的真伪和田野功夫深浅的前提下)。记得当时听完李靖老师的演讲之后,第一感觉一个新兴的领域,她怎么能搜集到那么多的外国文献。正如张多后来反复阅读之后的感受一样,字里行间透露的模棱两可或是故意揣度,其实可能是学者对一个地方长达十年二十年的研究之后作出的书写。就像我们在一个地方呆得越久,越难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情感,越难以描述它的复杂性一样。反而是观看一次两次仪式或是一些量性的调研能马上勾勒出地方社会的某些逻辑一样,相比而言,这样的逻辑在“真实”性上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就像实验一样,一次性地抛弃了许多(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变量。所以说,田野研究要落实很简单,但也很难,因为许许多多要素,包括社会变迁的、权力的、资本的、地方民众情感的、身体的、民俗心理的、充满了惯性与张力,也充满了可能性。

其实对少数民族旅游与民俗表演这个话题,普通的旅游者都有一肚子的看法和思考,再加上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我们(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对地方的山川地理和当代民俗化的过程十分清楚,那么异地游客、本地土著、长期田野的民俗学家,他们的叙事难道会一样吗?我想肯定不一样,首先是目的的不一样,消费逻辑、民族(地域)情绪、见证与验证,很难对话。再就是处理“素材”(经验)的方法不一样,这很好理解。因此回到学术对话这个问题上来,上述几篇文章的结论部分立场其实很一致,表述了旅游语境下民俗新的生命力所在。这样的立场和学者观点是急需引入到社会话语中去的,因为当下而言,旅游者和民众的脑子可能并非是他们自主的,舆论一边倒,权力资本的隐形勾连,更多的是现象是民俗旅游要么被疯狂的消费,要么成为千夫所指。民俗学者永远不能替消费者和民众思考(当然最不可能的是替政府和开发商思考),但是民俗学者可以独立思考,否则,民俗节日怎么过、开发与保护等疑问会屡建报端;人云亦云或是嘴巴官司永远也没有头。这是我看到上述文章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学术层面的疑问还在,就是我们要不要把别人的不可重复与验证的田野当成是自己研究的“讨论材料”?

人类学最常见的是从别人的田野中总结研究方法、理论和心得,这是唯一也是有效的途径,但本次大家你来我往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把这个问题推向了更深的层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去“看见”学者眼中的田野了,更多地是要进行“理解的理解”,要和学者一起讨论他的田野,而不是用他的田野去验证或“对接”我的经验。通常是很多人更愿意说自己和自己看到的故事与别人如何如何不一样,而不愿意听别人或别人说的别人的故事。至少我们克服了这一点。

另外,我很喜欢话题讨论板块直来直去。

TOP

如果学术争论中因习文不察而引咎辞职,我们这个论坛早就风声鹤唳了呵。
赞赏张多兄弟勇于自剖的态度,但不赞成辞职之想法。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由此可见,把羌族释比文化中的“表演成分”和“神圣成分”分开来表现,分开来展示,一方面是互相区别,旅游表演和神圣信仰各归各位,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则是互相补充,仪式中的表演成分及其包含的神圣原则,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信仰的全貌。民俗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是其传承的根本,正是保留了信仰仪式的神圣性和效用性,以此为基础的展演和展示才会成为可能[36]。通过这一演一藏的安排,一公开一私密的区分,游客反而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羌民族神秘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以宗教作为集体的产物为基本观点,建构起了神圣-世俗的二元宗教观,由此回答了“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学术命题。事实上,“表演成分”和“神圣成分”绝非能以“旅游表演”与“仪式表演”的简单二元化来截然分开,旅游表演中存在神圣成分,仪式表演中也融合了世俗表演成份。一个格萨尔艺人如果不作请神仪式,他也不会进行旅游表演,一个东巴为游客作延寿仪式、东巴婚礼,也必须完成请神、安神、送神的相关神圣仪式;与之相应,宗教仪式中的歌舞、音乐、绘画等艺术表演中也融混了世俗表演的成份。让旅游表演与神圣信仰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旅游表演中的民族宗教仪式是否与神圣信仰壁垒森严,如何区隔二者的内涵与边界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
把羌族释比文化中的“表演成分”和“神圣成分”分开来表现,似乎借鉴了美国旅游人类学家马康纳提出“前台、后台”理论,国内学者也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载于《民族研究》 2006年第2期),其主要观点是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分为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保护与开发之间三个有序层次,严格保护的文化生态区借喻为后台,民族文化的开发展演区借喻为前台,帷幕作为后台向前台过渡的借喻,类似于试点开发区。这有点像时下常说的“保护一批,整合一批,开发一批”,这种模式有利于避免全面开发后因风险预防不足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模式的建构基于“原生态文化”的假设上,问题也在于此,何为“原生态文化”?这种可以作为后台的“原生态”文化是否真的存在?其存在形态又是如何?从笔者在羌区调查情况来看,也不敢过于乐观。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笔者拙文《羌族口头传统的灾后境遇与思考》(载于《民族学刊》,2013年第6期)对上述问题也有些涉及,可作为上述论点的补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4-1-22 12:45 发表
如果学术争论中因习文不察而引咎辞职,我们这个论坛早就风声鹤唳了呵。
赞赏张多兄弟勇于自剖的态度,但不赞成辞职之想法。
多多的原话是“暂停论坛管理员资格”,没说要“辞职”哈。。。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用词不当。
我就自罚暂停发帖一天吧。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