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劲松]在“变”中丰富节日的内涵

[劲松]在“变”中丰富节日的内涵

2013年12月25日08:09 来源:广西日报

  面对社会上流行的越来越热闹的圣诞等“洋节”,不少热心于弘扬中国民俗的人士总不免忧心忡忡,担心“洋节”的风头超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动摇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根基。

  作为一名文化记者,也曾对一些节日“西风盛行”的现象产生忧虑,感叹“人心不古”。然而,当西方的圣诞节又一次来临,面对邕城街头在寒冬里给人送来一丝温馨的圣诞老人,面对商场里皆大欢喜的购销热潮;眼看着年轻的人们在浪漫中享受友情,纯真的孩子在期待中充满欢乐,便渐渐地对那“西风”从充满忧虑转为接受。

  走上街头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不难发现:我们已经把圣诞这个“洋节”过得充满商业味和人情味——各大商场备足礼品打折促销,各家餐馆绞尽脑汁吸引顾客,旅行社划出一条条“圣诞线路”,连4S店也给汽车戴上一顶圣诞老人帽……圣诞餐、圣诞树、圣诞老人……这些充满西洋方文化味的“节日元素”,与中国人的生活情趣谐调地融于一体。

  尽管如此,如果走上街头,对那些尽情享受节日快乐的年轻人做一个调查,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圣诞节的来历,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在基督教义里,这一天是耶稣的诞辰。其实,即便是在西方,圣诞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成为节日,为众多民众所接受,也有一个不断扩充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娱乐形式,不断渗透商业元素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全家人到教堂作弥撒,到演化出种种带有浪漫童话色彩的庆祝狂欢活动——装饰常青树,互赠圣诞卡,制作圣诞蛋糕,在床头挂上圣诞袜,等待圣诞老人半夜送来礼品……一个单纯的宗教纪念活动,逐渐演化为一场遍及民间的狂欢。

  反观我们一些传统民俗节日,在随时代发展变化、丰富内涵方面却不容乐观——春节,历来是中国人眼中最重要的团圆佳节。然而,如今的春节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除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除了千家万户守候一台春晚,还有多少新春的娱乐气息?端午、中秋,这些曾经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的节日,如今除了包粽子、吃月饼,还剩下多少文化内涵可供回味?七夕,一些民俗专家曾立志要将其打造为“中国情人节”。然而,除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故事,我们又为牛郎、织女赋予了多少与新时代相融、与年轻人喜好相通的情感元素?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雷特有言:民俗是人们对不断变化时空下的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不同的时空中会发展出不同的民俗。这里,以一个“变”字,道出了民俗得以丰富发展、得以热起来的关键。

  变,自然得有正确的变化方向。有专家曾对我国传统节日和“洋节”进行对比,认为从民俗学角度看,中国的节日多强调团圆,讲究一家人聚在一起和和美美;西方的节日多带有狂欢色彩,更彰显个性和个人情感的释放。由此,中国的节日在老人心目中分量很重,而西方的节日则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我国传统节日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有足够的魅力让年轻人在节日里“嗨”得起来。

  中华文化强调团结和谐,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将所有传统节日都变化为狂欢节。然而,“洋节”的悄然兴起和日趋流行,何尝不是西方节俗文化对中国节俗文化的一种补充和丰富?从圣诞树闪烁的五彩缤纷中,从“圣诞经济”引发的消费热潮中,我们的传统节日至少可以汲取其三方面优长:超越家庭范围的开放性;形式活泼色彩浪漫的多样性;充满创意与诱惑力的商业性。

  在几千年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然而,时代在发展,现代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追求也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着。传统节日唯有“变”,唯有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持续地热起来。

  (来源:广西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