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91岁杨久清——胡子里长满故事

91岁杨久清——胡子里长满故事

《辽沈晚报》读周刊  2009年11月28日  

尽管已91岁高龄,但老人身体非常健康。
在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有这样一位老人,凭借着自己熟知的近千则故事,成了当地的故事大王,还曾被授予“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他就是已经91岁高龄的杨久清老人。
杨久清其人
    杨久清,回族,1919年11月生于辽宁新民。他讲故事声情并茂,尤以幽默见长,故事涉及内容非常广,所讲故事数量非常多,在1988年被授予“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2006年,“杨久清回民故事”被确定为新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作品有《刀笔邪神》、《刘大汉坟》、《左宝贵除霸》。
    其实,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有意思的故事书,因为他们对于我们未曾谋面的历史总是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感恩节这一天,记者乘车前往新民大民屯,来到“故事老人”杨久清的家。听到犬吠声,老人从屋子中步履蹒跚地走了出来,见到记者,满脸笑容。他那长长的花白胡子瞬间让人想起了《父老乡亲》中那句歌词:胡子里长满故事。就是这位老人,讲故事讲出了名气,成了远近闻名的故事大王。
    进到屋子中,老人的女儿为我们倒上了茶水,我们与老人的交谈,当然也要从讲故事开始说起……
见什么人讲什么故事
    说起讲故事,杨久清老人的精神头特别足,他告诉记者,故事是一种口头文学,讲究的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一次,他在听取一个专家的报告时,这位专家提出,讲故事应当原汁原味。对此,杨久清老人非常的不认同。他认为,故事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人讲出来就不一样了,“原汁原味是不可能的嘛! ”
    在杨久清老人看来,故事的内容是可以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的,但是当故事真正讲出来的时候,所达到的效果则要看讲演者的肚量。
    杨久清说:“同样一件事,两个人讲,你认为这个地方重要你就详细说,他认为这个地方不重要,就简单说。讲故事能不能真正地吸引人,看的就是演讲者能不能有大肚量,把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形象地展示给听的人。 ”
    杨久清老人十分注重智慧的运用,他的故事也是以幽默见长,深得人们喜爱。以前在休息的时候,老人经常被一群年轻人拉住,让他讲一段故事。老人也是乐此不疲,民间传说、鬼怪故事、抗日英烈等等,都是杨久清老人的素材。
    杨久清老人说:“我讲故事有一个宗旨,就是见什么人讲什么故事。”老人告诉记者,如果是见到小孩,他就会讲述一些大老虎、大灰狼之类的故事,“哄小孩嘛,哄就是骗,小孩不哭了就行,哈哈”,说到这里,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如果对象是有一定知识文化的,老人则讲述抗战、历史人物等故事。说完这些,老人就给记者讲了一段抗日英雄邓铁梅的故事。
    老人的讲述绘声绘色,时而模仿日本人阴险狡诈的口气,时而模仿邓铁梅大义凛然的慷慨陈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历史之中。
涓涓细流汇成故事海洋
    几十年的时间,老人的故事也在不断的丰富。但是,如此之多的故事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汇集到老人这里的呢?毕竟九百多段不是一个小数目。
    老人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反问记者是不是知道蒲松龄,记者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那就好办了!”杨久清老人笑着说,他的故事来源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是家族传承,杨久清和他的老太姥爷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他的老太姥爷为他讲述了大量的回族民间故事。之后,杨久清的父亲杨焕文广交社会各界名流,开起了“永盛园饭馆”,南来北往的客人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民间故事。这种方式是杨久清老人获取民间故事的主要手段,也是他询问记者是否知道蒲松龄的原因。在老人的眼中,他的这种方式与撰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利用开茶馆的方式吸引过往百姓讲述民间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除了家族传承这种形式,杨久清的故事来源还包括当地的故事。杨久清所生活的大民屯镇,土地肥沃,物丰民富,文化气息浓郁,杨家几代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许多社会事件和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演绎成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成为杨久清老人另外一个重要的故事来源。
    与此同时,朋友从全国各地为杨久清带来的故事成了他的故事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
只上三年半学的故事大王
    杨久清老人的故事内容涉及面如此之广,让人敬佩他渊博的学识,但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博学的老人仅仅在学校度过了三年半的学习生活。
    杨久清老人介绍,小时候家里送他进了一个私立学校,由于地处新民地区以及学校性质的限制,这个学校的老师也是一个半吊子,杨久清说:“他是个瘸子,纨绔子弟一个,是他们家花钱买的这么一个老师职位,也没啥水平,上课就是糊弄我们。 ”
    就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杨久清老人学习了三年半的文化知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种不伦不类的启蒙教育却对杨久清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之后,杨久清老人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总是不停地学习知识,而且涉猎范围非常广。杨久清老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与别人聊天的时候,听人谈论起南美十国的事情,当时他并不知晓是哪十个国家。事后,他就查看了相关资料,将这十个国家记了下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多才多艺的民间故事家
    讲故事可以说是杨久清老人的招牌,但是这位老人会的可不仅仅是讲故事,根据老人介绍,他会拉京胡,还喜好京剧、评剧、梆子、鼓曲等,不但会唱,老人还能够进行创作。
    1958年的时候,老人就曾经写过一出二人转。前一段时间,老人又创作了一个小帽,取名叫做《农村风光好》,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一些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得知杨久清的事迹之后,还专程赶到杨久清老人的家中,对杨久清民间故事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探究。
    杨久清老人面对专家学者,却没有讲故事,而是为他们唱起了自己创作的《农村好风光》。听完老人的演唱,在场的专家学者都惊愕了,一位专家问杨久清:“这是你最近才创作的? ”杨久清老人面对这样的提问,轻描淡写地说:“对啊,就是最近创作的,我又不是神仙,能在好几年前就算出现在的事情来。 ”面对这样的回答,在场的专家学者都对老人在如此高的年纪还能有这样的创作能力感到钦佩。
说起杨久清老人的多才多艺,并不是偶然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各种曲艺形式感兴趣,他的整个家族也是多才多艺,他的弟弟杨久盛就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退休教授,在民族音乐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
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杨久清老人一直认为,故事的传承讲究的是口传心授,继承的人不应拘泥于上一代人的风格,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加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继承,才能将故事这种文化形态的精髓传承下去。
    正是这样,杨久清老人并没有将他肚子中的故事指定给谁去传承,如果说有的话,他的三女儿杨秀范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传承人。
    对于杨久清老人的民间故事传承问题,新民的文化馆馆长宋长新比杨久清老人要显得焦急许多。虽然杨久清老人的身体非常好,除了有点耳背之外,没有别的大毛病,前一阵子参加一场演出的时候,老人上台之后把为他准备的凳子一把推开,坚持站着讲完了故事。但宋馆长告诉记者:“老人岁数大了,如果他身上的故事我们不能好好保留下来,那将是整个中国的遗憾。”
离开杨久清老人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老人再三挽留记者与文化馆的同志吃午饭,被谢绝之后,老人一直将记者送出大门外,不停地向记者挥手道别。
    老人也许不知道感恩节为何物,但是在这一天,我们却要对这位老人表示感恩,就像一位专家在听了杨久清老人的故事后连声称赞老人是中国的国宝一样,是他和他的故事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是他和他的故事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民俗、民风。
    记者 王铁 本版图片由实习生 王冠楠 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 本帖最后由 穆昭阳 于 2013-7-13 16:23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