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族宗教网
www.jl.gov.cn 2005年12月24日 来源: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金日焕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拥有3亿人口的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里,在传统的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发育而成长的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也受到极大的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机制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生存与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必须解决继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遇到的新问题
1、人口的大流动,带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大变化。
任何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本民族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因此,集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群体,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形成,户籍制度的改革,全国出现了人口的大流动。在这种潮流中,少数民族传统集居地区的人群,也通过就学、劳务输出、经商等各种途径,离开家乡,走遍全国,甚至走遍全世界。从而,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急速减少。人口的大流动,对人口少的少数民族冲击更大。少数民族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从大变小。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2000年朝鲜族人口中10%的人口从东北地区移居到山海关以南的各大城市,这就是20万朝鲜族移民大军已离开家乡了。就延边来说,85万朝鲜族人口中,已有8万多人离开延边了。那么延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变小10%。人口的减少,带来了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经济基础。
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农村文化色彩。因为,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和牧区,大部分从事着农业和牧业。所以,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然而,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已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工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涌入民族地区市场;生产经济的各种机制,极大地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农耕经济,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反作用。一切东西都变成商品,只有走上市场,完成买卖关系的商品,才能体现其使用价值的经济环境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比如: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秋千和跳板,过去很受群众喜爱,凡是朝鲜族集居的地方,都有秋千架子。可是,秋千和跳板运动逐步消失。尽管国家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秋千纳入竞技项目。但是,要练秋千的人越来越少。90年代,为了发展秋千、跳板运动,省、州、市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是目前州体校民族体育项目班,生源越来越少。这与越来越兴旺的足球项目相比,有明显的对比。国内外足球市场的兴盛,吸引众多的人参与足球运动,足球明星的巨大身价,促使足球市场更加活跃。相比之下,秋千、跳板运动,没有这样的市场,也很难形成如此巨大的市场。因此,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这两项朝鲜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前途不能不使人担心。
3、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外流,民族教育面临危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青黄不接。
少数民族人口从原集居地大量外流,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也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历史进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外流,首先,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大量的少数民族人群,从祖祖辈辈生源过的,农荆经济为主的环境中走出去,到大城市,甚至出国他乡见见世面,从而得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其次,人口的急速减少,受冲击最敏感的是民族教育。我国少数民族多数生活在边疆和偏僻的地区,民族地育本来就受着地域或生源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大量外流,生源急剧减少,很多乡、镇中、小学相继承关、停、并。如:龙井市朝鲜族人口,1990年比1953年下降10.73%,即减少23815名,2000年比1953年,减少32552名。朝鲜族人口出生率,从1995年至2000年逐年下降,1995年出生率为935名,到2000年减少到642名。从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小学生数减少7033名,中学生减少3531名,2000年小学招生数比1998年减少696名,中学生招生减少622名。由于生源减少,调整学校布局,以关闭34所村小,2所中心校,4所中学,合并11所中、小学,成立5所中、小学一条龙学校。
中小学业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中、小学生人数减少,就是满足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减少,只有2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来说,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培养途径,历来就有两条路:一是祖传艺人,二是专业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由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变化,祖传艺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广大农村男女青年比例严重失调,文化生活处于低谷,祖传艺人更是后继封锁人。专业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也是数量有限,毕业后,外流现象也严重。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是普遍的。
4、对外文化的交流深入发展,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严重地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有人说“血浓于水”,这是用血统来划别不同民族的传统依据。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地球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涉外婚姻习以为常,世界上混血儿的数量急剧上升。在这样的环境里,单纯用血统来区分民族已经有很大的局限性。
传统文化是辨别民族的又一个标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是民族象征,是一个民族区域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愚昧的民族,总是被强盛的民族所歧视。因此,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每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关系到本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狭隘的唱歌跳舞之类的文化生活,而是包括民族传统和现实生活的广泛领域,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语言文学、民间文艺、民族体育、民族医药、民俗习惯、民族服装、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大多数是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频繁的人员往来,西方的现代文化,进入到国内文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与五彩夺目的现代文化,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我们每个关心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面临的根本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呢?关键是要创造性地解决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对此,作者要提出如下建议:
1、要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人口政策,防止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流失,保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代,用行政手段来控制人口流动的局面已过时了,在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人口流动的主要去向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地和边疆地区,向经济先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句话人口流动的基本杠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要防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量流失的根本措施,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尽快缩小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先富起来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贫富差异。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是解决这个差距的根本措施。少数民族地区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要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主动出击,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只有勤劳致富,正在远走高飞的民族儿女们,一定会飞回家乡安居乐业。那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就会有了保障。这是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群众性的根本保证。
2、发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本民族的历史进程同步进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民族文化遗产,是被遗忘和埋没的。而在这些遗产中,埋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发掘、整理、弘扬这些民族文化遗产。
3、注意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更加提高民族文化自我意识,认清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要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民族自治条例》,抓好民族学校的“三语”教育。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要与汉语和外语一样受到重视,让少数民族孩子们首先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以便有利于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目前,土生土长的本民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各少数民族中、小学应该编好本民族乡土教材,课程中安排民族文化课,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实践课,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对本民族文化培养感情,从小培养民族文化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人。
4、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文化团体的作用相结合,才能有力的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由政府包揽一切。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这种管理办法已经过时了。在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实践中,新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发达国家里,广泛的社会发展事业领域里,各色各样的各种法人资格的民间社会团体,自我组织人力、自力更生筹集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事业,既减轻国家负担,又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在社会文化事业中,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导向,重点扶持那些至关重要的重要项目。
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事业中,民间社会团体大有作为。因此,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是在市场经济时代里,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5、传统文化也要走向市场,要在与现代文化商品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变成商品,而且任何东西都受着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每一件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兑现自己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不断扩大,西方的现代文化早已登上中国的文化市场,群众的文化品味早已有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家电产品的普及,文化商品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在现代文化市场上,站住一席之地,在保持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主体要跟上时代潮流,艺术形式要有创新,特别是讲究外包装,以便适合现代群众的口味。
在现代文化市场上,要提高竞争力,还是要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基本途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与经贸活动相结合,才有无限的生命力,文化商品越贴近经济,越有竞争力。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所举办的各种“节”、“展”活动,基本框架都是文化台阶,经贸唱戏的模式。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希望之路。
6、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观念,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正在加速全球化、世界化的进程。一个民族要顺应这一时代发展,必须转变那种狭隘的民族观念,把本民族发展前途,不能只靠本民族努力,而是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潮流联系在一起。如果只强调本民族的纯洁性和文化的传统性,而不能接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这样的民族是要被未来世界大潮所淘汰的。
中国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而是要更加广泛地开展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要在国内开展文化交流,而且要与全世界各民族之间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以便吸收他民族的优点来不断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今世界,越是发达国家,越执行开放的文化政策,活跃对外文化交流,而越是落后国家,越坚持封闭的文化政策,紧缩本民族的文化领域。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就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如此恶性循环,民族整体发展水平的差距,就会越来越拉大。
中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又加入了WTO,经济已于国际接轨,对外文化交流已敞开了大门。各少数民族应该掌握这一有利时机,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积极主动出击,创造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局面。
责任编辑: 省民委办公室
文章来源于
http://mw.jl.gov.cn/llyj/mzllyj/200512/t20051224_10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