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读本:盛世清明余韵长
2013-03-26 09:13 作者:刘洋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核心提示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文化在开封有着 深厚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北宋时期形成了清明文化的一座高峰。一幅《清明上河图》,尽显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盛世繁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清明文化在开封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民俗文化品牌,确立了开封清明民俗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有地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清明节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春社已过,清明又到了。
清明最早与祭祀鬼神有关。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相邻,后来人们将寒食节、清明节并称,在清明节举行禁火、祭祖、扫墓等活动。在元代,二者合而为一。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认为,今天所说的清明,实际上由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共同组成。
“清明节作为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形成于唐朝,但清明节真正成为中国的节日是在北宋。”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规划中心主任刘坤太教授说,“北宋时期,清明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一个全民的节日。当时的人们认为,从清明节开始才算真正进入春天。当时的开封,可以说是清明文化的集中代表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杰作的《清明上河图》将“开封”和“清明”紧紧联系在一起。画家以精致的工笔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记录了北宋时期开封清明节这一盛大的节日场景。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头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柳树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有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这是《清明上河图》首段中展现的北宋都城郊野的春光,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开启了序幕。
画卷的中段呈现的是汴河码头繁忙的景象。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由纤夫牵拉,或由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艘大船正等着过桥,船夫各司其职,有的用竹竿撑,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有的用麻绳挽住船,还有的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人们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闻名遐迩的虹桥码头区。
画卷的后段描绘的是市区街道的热闹场景。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专门经营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有修理大车、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的。大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在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样样俱全。这些都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张择端共绘了550多个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头),大小船只20多艘等。各具特色的房屋、桥梁、城楼等,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画卷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不愧是一幅描写北宋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风俗画,无愧为国宝级传世佳作。
虽然一直有争议,但国内外的学者大都认为此画画的是春天,是清明节。我市著名学者韩顺发研究时发现,将《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照可以看出,图中描绘的并非清明节当天之景,但确实是清明节的景象。韩顺发说:“一年有24个节气,一个节气15天,清明节上坟、扫墓等祭拜活动在清明节前3天就已经完成,并不见得一定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才去上坟扫墓、祭奠先贤。”
韩顺发说,细观《清明上河图》可以发现,图中汴河里的纲船似乎从南方刚进入京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发运司岁发头运粮纲入汴,旧以清明节”。当时,纲运船只每年3次入北宋都城。清明节是第一次,从南方来的船只要三四天才能抵达开封。“据此,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所画的时间应在清明节以后,但还在清明节的序列之中,这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韩顺发说。
清明民俗文化扎根开封
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开始放假。到了宋代,清明节依然是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假期是7天。此时,清明节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活动外,已经变成一个娱乐的节日。颁新火、荡秋千、放风筝、扫墓、踏青、蹴鞠……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习俗源远流长,所含的意蕴绵延深厚:既有扫墓祭祖的断魂哀思,又有踏青插柳的拥抱自然。该民俗节日还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列入全国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和中国人的感情紧紧融在了一起。作为清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清明文化在开封人心中更重,清明民俗文化在开封保留得更好。
踏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时节人们争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身大自然,拥抱春天。宋代踏青之风十分盛行,《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开封百姓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宋朝明文规定,只有在清明节才将集禧观、太乙宫开放3天,将里边的宫殿池沼、园林花卉等收拾齐备供游人欣赏。
至今,清明前后,人们都会选择外出旅游等方式延续古时踏青的习俗。每年三四月份,郊外都会迎来不少市民游玩嬉戏、野炊等,尽情拥抱春天,享受大自然。
插柳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踏青的时候,轿、车要插柳挂枝,在房檐上、妇女头上、儿童衣襟上也插挂柳枝,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插柳,来世变猪狗”的说法。现在只要你看到有人戴着柳圈、吹着柳笛,那一定是开封的清明文化节又到了。
荡秋千 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民间多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在2012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期间,我市在清明上河园举办了全国秋千大赛,吸引了众多秋千高手云集开封各展绝技,勾起了不少人对秋千的回忆。现在,我市不少公园专门设有秋千,深受市民的喜爱。
扫墓 在开封人的印象中,清明节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扫墓。每年清明节,市民便会去扫墓祭奠先祖,扫墓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这是在告诉别人这家人后继有人、子孙满堂。在公墓,人们会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刘坤太教授说,清明节是宋人的重要节日,宋代时扫墓比隋唐更为隆重,成为清明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清明扫墓,谓之慎终追远、缅怀先贤,其习俗由来已久。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之七·清明节》中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
清明节,官府会举办隆重的官祭。从宋太祖开始,每年清明节,官府除了派遣使团在京师祭奠外,还派使团去朝歌等古战场祭奠历朝历代阵亡的将士,并派遣使团远赴友好邻邦去慰问、祭奠他们的先祖。在民间,清明节期间大家可以扫墓祭祖,但是新丧不满一年的必须在清明节当天去扫墓祭祀。除祭祀自己的祖先外,宋人还要祭祀伊尹、周公等历代先贤。按照传统习俗,人们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条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慎终追远、寄思先贤是清明节的民风厚德。纯朴、忠厚的开封人民一直将这一民俗习惯很好地保留下来。
颁新火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颁新火。古代四季都要举行一次大的仪式,把旧火灭掉,重新钻木取火,取除旧布新之意。慢慢地,就只有在清明时节改火,取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意。
唐代在皇宫里举行仪式取新火,取得的新火主要发给贵族。到了宋代,从贵族到高官都能得到新火。由于老百姓也有除旧布新的愿望,后来开封府开始举行向京城百姓颁发新火的活动。清明节这一天,开封府举行正式的仪式,在仪式上钻木取火,钻出新火后,先分发给有关部门,再由有关部门分发给老百姓。开封府举行这个仪式时,全国各州县也开始举行颁新火仪式。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取火”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容易了,颁新火也仅有象征性意义了。从2010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开封府都会再现包大人偕属官、众衙役执燧取火,向京城内外的市民百姓、藩国朝贡使臣“颁布新火”这一历史风俗,深受游客喜爱。
清明节的民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颁新火外,还有蹴鞠、斗鸡、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韩顺发说,清明期间,凡是单数(单数为阴)的日子都可以出去游玩,民间百戏杂陈,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抖空竹、拔河、捕蝴蝶等娱乐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断发展创新的清明文化
清明文化在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北宋时期形成了清明文化的一座高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清明文化在开封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有了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我市除了每年举办群众性的系列活动外,还按照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了集宋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独具清明文化神韵的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精心打造了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形成了独具开封宋文化特色的清明民俗文化品牌,确立了开封清明民俗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殊地位。
近几年,我市每年举办一届开封清明文化节,成为开封传承文明、彰显民俗的新的清明文化品牌。为更好地展示宋都开封悠久灿烂的清明文化传统,进一步彰显开封厚重的民风民情,清明文化节期间我市还安排清明节特色食品展、清明节皇帝踏青巡游表演、蹴鞠表演赛、斗鸡表演赛、踏青秋千表演、抖空竹表演赛、风筝展放、唢呐表演、清明节民俗绝活表演等特色清明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展现开封文化魅力,弘扬传统文化。每年的开封清明文化节不仅让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活动回归,让渐行渐远的传统民俗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也为清明节注入时代的基因,赋予时代的内涵,以新的方式延续了传统,以新的内容充实了民俗,以新的理念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开封经济社会大繁荣与振兴。
清明节,是薪火相传的日子。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里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我市积极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去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举行祭奠焦裕禄同志仪式,在开封市烈士陵园举行祭奠革命先烈活动……祭祖敬贤、缅怀先烈的祭拜活动已成为开封清明节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清明节期间, 在兰考县城北部的焦裕禄纪念园,一拨又一拨的群众自发前来祭拜。在开封市烈士陵园,到处挤满了前来扫墓的人,有中小学生、青年人、中年人,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文联的支持下,在开封上下的努力下,清明文化在开封得到继承、发展、创新和弘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200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开封命名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称赞:“从北宋清明文化传承至今的开封清明风俗,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形式还是内容,在开封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和体现。”
一年一度的清明文化节将至,由中国文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3月26日至4月12日在开封举行。届时,宋代清明“颁新火”大典、包公巡街和清明文化宋装大巡游等活动,将展现踏青、祈福、怀古、颁新火等北宋时期清明文化元素和清明习俗,呈现古都开封的宋韵春色、盛世清明的如画美景。届时,古都将处处宋韵悠扬,满城宋风浩荡,处处是景,步步“穿越”,让人置身于情境之中又陶然于情境之外,恍如梦回千年。
来吧,到开封来吧。你将会被既原汁原味又时尚的清明文化节所陶醉,感受到开封清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