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 2013年3月12日
张云江
清末,荷兰汉学家高延(1854—1921)曾在中国游历,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冢累累”的情形。图片就是他拍摄的当时直隶省某地的家族坟场。据他讲,中间最大的是祖先的坟墓,旁边依次是子孙的。按照风俗,每年后代子孙都要往每座坟上培一些土,所以坟越来越高。如果有外人晚上闯进来,一时间都搞不清楚这是坟场还是村落。
河南周口市的平坟、复坟,让坟墓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或载体进入现代视野。有不少人认为,坟墓是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强制性大规模平坟是对民族文化的亵渎。坟墓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其实,这和我们古老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极其重视坟墓。“坟”、“墓”是不一样的:“墓”是把装有尸体的棺材埋在地下,“坟”是在地表上另起一土丘。例如孔子当年好不容易把父亲和母亲的遗体合葬在防地,他本来修的是墓,孔子觉得以后祭祀父母不容易找,所以又修筑了高四尺的坟。结果下大雨,刚修好的坟被冲垮了,孔子为此还哭了半天。孔子作为尊崇古代礼制的圣人,都想要为父母墓地修筑土丘,何况他人?后世基本上凡修墓必筑坟,“坟墓”合称,也就不分家了。
汉代之后,儿子尽孝道的方式之一就是能亲手为父母垒一座尽量高大的坟丘。例如晋代许孜,父母葬后,躬自负土筑坟,乡人帮助他,到了晚上,许孜都要把乡人白天运来的土去掉。这类故事还有很多,要知道,许孜没有做官,也没有著作传世,只是为父母筑坟尽孝,居然就能进入正史中“永垂不朽”了一把,可见当时社会舆论对此事的褒扬与重视。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坟墓?这和我们民族的祖先崇拜有关。也就是说,在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信仰中,坟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祖先崇拜,即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仍旧存在,祭祀、崇拜祖先,除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外,还有祈求祖先灵魂继续保佑后世子孙的意思。中国古代社会,祖先崇拜是一种国家制度,如果不遵照执行,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祖先祭祀主要有3种方式:家祭、墓祭、祠祭,墓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坟墓的文化意义是后来逐渐地一层层叠加上去的:先是为了方便寻找,所以在墓上起一土丘;土丘越大,显得父母身份越尊贵;垒坟是尽心孝道,是一种美德;坟墓有利于死者的灵魂安息;坟墓风水有助于子孙发达……这么一层层叠加起来,古人心目中,坟墓的文化意义与价值自然非同一般。
深入地说,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是核心价值之所在。这是一套信仰体系,是古人安身立命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由此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个体也由此自觉承担起对家族、社会的责任,亦在担当责任中完善个人品德修养,并可慎终追远,实现相似彼岸的终极救赎。
现代社会,上述层层附加的文化意义还剩下多少呢?笔者认为,平坟事件一出,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批评乃至谩骂,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因与传统文化的疏离,心中普遍有着某种深深的失落感,坟墓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了文化乡愁的最后寄托。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