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民间故事(二) 2010-05-05 16:36:5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烂脚”治头疮
搜集人:张中伟
流传地区:平遥
傅山晚年,经常到平遥来,住在惠济桥旁的桥庙上给人看病。
一次,桥庙里来了一位长着一头烂疮的年轻人,求傅山看病。傅山诊断后对年轻人道:“年轻人,你头上的烂疮倒不可怕,怕的是将来你的两脚有保不住的危险。”本来这年轻人长得五大三粗,身如铁塔,但一听傅山先生如此说,竟吓得一下子脸色煞白,怯怯地对傅山道:“先生,难道事先想办法防治也不行吗?”“预先治也不能说不行,恐怕也只能保住一只脚,最后还得架双拐子。”傅山平静地对那年轻人道。
这年轻人听了,就让傅山给开了些药。回到家里,除了吃药,两只眼睛就是直盯盯地盯着他的一双脚,惟恐真的起了烂疮烂掉。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年轻人的两只脚不仅没有烂掉,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彻底痊愈了。
后来年轻人去问傅山:“先生,你说我的两只脚会烂掉,后来不仅没有烂掉,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给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傅山笑道:“《黄帝内经》上云:‘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我诊断你的头疮病,主要是年轻气盛,上攻于头部,所以我就用惊恐的方法让气行于下。这样你的头疮病自然就好了。此乃‘釜底抽薪’一法也。至于说脚会烂掉,不是说烂就会烂掉的,关键是治好头疮就行了!”
傅山过张兰
搜集人:陈树义
流传地区:介休
清初康熙年间,介休张兰古镇东关外官道南面,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刹唐代寺院“三教寺”。
这天,山门外来了一个人,轻声问小和尚:石引禅师可在?小和尚见其衣冠不整,就漫不经心地说:“师父云游不在,改日再会罢。”说着就要关门,来人伸手制止,央求道:“小师父,你看天色已晚,能不能让我在此住上一晚。”小和尚瞧他这副模样,心里十二分的不愿意,但转念一想,万一师父真的认识他,那岂不是自己找训吗?便讪讪地说:“寺里已经没有好房间了,要住就屈尊了。”来人随后跟着小和尚来到偏院的一个小厢房。
第二天拂晓,来人与小和尚道谢后,便登程了。
不一日,来人又从门前经过,不想却被正在扫院的那个小和尚看见。小和尚连跑带喊地上前,叫住他,说道:“青主先生,留步,我师父云游回来了,请到寺内一叙。”
来人正是傅山先生。
原来,上次傅山走后,石引和尚归来,听小和尚说有人曾找他,且在后院住了一夜时,就满心的狐疑:为什么把客人打发在破禅房里住?待他到傅山住过的房间一看,不禁怒火中烧,将小和尚训斥了一番。
原来,在那张布满灰尘的桌面上,傅山写下了四个大字:“宁不入流”。
“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佛门弟子,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对普通人尚且礼让谦恭,何况是当今的志士仁人呢?实在是‘不入流’呀!”石引禅师气愤地说:“你知道这人是谁呀?他就是我常说的傅山先生啊!”小和尚这才知道这个朴素的老者,竟然是丹青高手、济世名医傅青主。
小和尚端茶进来时,石引禅师正向傅山道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嫌贫爱富,实为市侩小人之见,不足取,徒儿确是“宁不入流”,先生斥得对,老僧惭愧!”小和尚满脸羞愧。
傅山见状,哈哈大笑道:“算了算了,闻过则改,就是好事。这次我就多呆几天了。”
石引禅师见傅山摒弃前嫌,便敬茶劝饭,以尽地主之谊。又让小和尚备下文房四宝,请傅山题字。傅山握笔在手,一挥而就,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可以栖迟。”
后来,石引禅师请匠人在长五尺宽一尺四寸六分的两块木板上,分别镌刻了“宁不入流”、“可以栖迟”八个金色大字。这两块匾悬挂起来后,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三教寺”香火从此不断,香客如云。
量塔赋诗
傅山小时候,3岁就有过目不忘的记性,7岁时已能应声赋诗,出口成章。
那年正月,傅山的父亲和知府大人一起,带着傅山和他的哥哥来到了双塔寺。知府大人看着双塔不禁叹道:“这巍巍双塔,真不知长有几何,高有几寻?”傅山的父亲随口应道:“大约总有百尺之多吧!”知府轻轻地摇了摇头:“可惜难以得个确数。”言下显得十分遗憾。不料这话让在一旁玩耍的小傅山听见了,他边玩纸鸢边说:“大人要想知道确数,这有何难?”
知府大人一听,不由吃了一惊,心想,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有如此口气,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他还是随口说道:“你能报来确数甚好,但不知如何报法?”
傅山这时笑了笑说道:“大人,这非常容易。”说着便将手中的纸鸢放飞出去,让人们看着纸鸢的高度与塔顶相平时,他才收住绳子,并在此处打了个结。然后边收线绳边量尺寸,等收回线绳正好为二十寻。于是,傅山拱手对知府大人道:“大人,塔高尺寸,正好二十寻。”
知府大人听了,不由连连称叹:“这孩子,真是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这时寺中住持让人捧来文房四宝,想让知府给寺院留点儿墨宝,以志纪念。知府脑子一转,俯身对小傅山说:“现在本大人就以《量塔》为题,让你作‘五绝’一首,如何?”
只见小傅山不慌不忙地说:“那我就试试吧。”说罢不假思索,随口就吟出五言绝句一首来:
双塔高入云,量塔绳一根。
凤鸢巧报数,塔高二十寻。
众人听了,无不啧啧称奇。只听知府大人语气格外加重地称叹道:“小傅山果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真不愧是个传说中的小神童。”(本文作者:张中伟)
画驴戏无赖
在松庄走访期间,从村民口中得知了一些有关傅山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傅山画驴戏无赖的故事了。
话说这一年秋天,傅山先生要进东山深处去采药,就让儿子傅眉去借驴。借给傅眉驴的是松庄一个地皮无赖,名叫马二。这个马二,知道傅山的名望,一直盘算着想和傅山要幅字画,于是,便将毛驴借给了傅山。傅山父子有了驴后,便兴高采烈地进了山。满山遍野的草药,吸引了傅山,一时间,父子二人有说有笑地光顾采药了,却忘了拴驴。及至采完了药,父子二人才发现驴不见了。
其实,这头驴识途,见没人管着自己,便沿着羊肠小道一溜烟地跑回了家。正中下怀的马二立刻将驴藏了起来,就等着傅山父子前来“还驴”。
当傅眉无精打采地找到马二,陪着十二分小心告诉他驴丢了时,心知肚明的马二装起了好人,连声说道:“没关系,不用赔,只要你父亲为我画一幅画,就算是赔了我家丢的那头驴。”倘若在平时,傅山先生是绝不会答应给这种无赖画画的,可今天不行,丢了人家借的驴,毕竟理亏。于是,傅山想了想,便在画纸上信手画了头驴,送给了马二。马二如获至宝,捧着此画,直奔太原城。
在一家字画铺里,店老板打开这幅画,发现画上这头驴没有眼睛,于是,便对马二说,这幅画现在值50两纹银,如果你能让傅山先生画上驴眼,这幅画可就值500两纹银了。
500两!马二听得眼都直了。于是,他和店老板商定,第二天由店老板来松庄向他取画。
马二回到了家中,便犯起了愁。他知道傅山先生的为人,绝不会给他这种人再多添上一笔画的。可那是500两白花花的银子啊,又不能不挣。思谋了好半天,马二有了歪主意。他拿了毛笔,在画中驴眼的位置,自己描了个眼睛。谁知刚一描完,马二突然看到画中毛驴的尾巴摇摆了几下。马二以为眼花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时,毛驴的尾巴又摇摆了起来。被吓坏了的马二急忙将画卷好放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店老板接过马二递过来的画,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那竟然是一张白纸,画上的驴不见了。马二更是一头雾水,大叫:“我的驴呢?我的驴哪里去了?”当人们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店老板气愤地斥责马二道:“你这人太贪心了,看看现在你连一文钱都挣不到了……”
马二成了松庄人世世代代茶余饭后谈论的笑柄,而傅山先生却更加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于是,就有了“傅山画动物不点睛”的说法,因为一点睛,那动物便活了。(本文作者:刘春宇)
傅山“哄”人
清朝初年,朔县城内有家姓李的大财主,家里有万贯资财。李财主为了显耀门庭,从江南请来一位著名画家,给他做画。画家整整在他家住了四十天,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串熟透了的葡萄。由于画家运笔巧妙,着色鲜艳,这串葡萄看去就像真的一样,只多着一张纸。李财主十分得意,还故意把画挂在院里,只见馋嘴的麻雀竟飞到画上啄葡萄吃。李财主为抬高自己的声誉,就四处炫耀。这件事一阵风似地传开了,一时间在朔县城内传为佳话。人们都说:“江南的画家就是技艺绝妙,画出画来能哄了飞禽。”
有一天,傅山先生路经朔县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听到店里的人们谈论李财主的画。傅山先生是个谦虚好学的人,心想:耳闻不如眼见,这幅画果真画的好,应该去学点长处!第二天,傅山先生就去了李财主家。李财主虽然认不得傅山先生,从外貌看出傅山先生气度不凡。李财主更得意了,把画挂到院里墙上,让傅山先生观看。一会儿,果然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画上的葡萄。李财主喧天驾雾地吹嘘。傅山先生看着画微微一笑说:“这张画只能哄来麻雀,不足为奇!”李财主见傅山先生满不在乎的样子,很不高兴,对傅山先生说:“如果先生内行,也请露出一手!”傅山先生说:“如不嫌弃,请拿笔墨来!”李财主立即取出文房四宝。傅山先生左手托起砚台,右手握着毛笔,不慌不忙走出大门外,站在大门对面的照壁前。李财主紧紧跟在身后,不知道傅山先生要做什么。傅山先生举笔在照壁上作起画来,只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块白布帘,布帘的左下角向外稍卷,似有微风吹起,露出一半字来,布帘的下边都分行露出少半个字。笔似行云流水,眨眼工夫,这幅画就作成了。李财主不解其意,认为傅山先生无甚本事,在胡写乱画,说傅山先生弄污了他的照壁,让给他立即洗去。傅山先生只是不理。李财主大吵大闹,惊动了左邻右舍。人们跑来,看是出了什么事情。有几个识字的人,看见照壁上挂着一块白布帘,布帘没遮住的地方,露出一些龙飞凤舞的字迹,就想揭起布帘,看看照壁上究竟写着什么文字。好几个人争先用手去揭揭来揭去揭不起来,还互相埋怨笨。后业才明白过来,照壁上没挂着布帘,而是一幅画。这时,李财主如梦初醒,忙找傅山先生赔礼道歉,可傅山先生乘人们哄吵时,早已扬长而去。
从此,李财主把照壁视为珍宝,在四周垒了矮墙,只让人远看,不让到跟前。可是不知情的人走到照壁前总要越过矮墙,到照壁跟前去揭布帘,想看看下面的文字。左揭右揭揭不起来。年长日久,竟在画着布帘卷起的地方戳下一寸多深的小窟窿。
后来,人们终于打听出这是傅山先生的笔墨,人们赞叹说:“江南画家的画,只能哄飞禽;傅山先生画的画,把肚里装着墨水水的人都给“哄”了!
讲述者:牛耀富 男 60岁 盲人 朔县南榆林乡辛寨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