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文化人物风云榜 “鸟叔”骑马跨步走天下2012年12月28日 15:46
2012文化人物风云榜 “鸟叔”骑马跨步走天下2012年12月28日 15:46
来源:今晚报 作者:杜仲华
分享到: 更多
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回首难忘的2012,总有一些吸引人们眼球、触动人们心灵、激发广泛社会话题的作家、艺术家和娱乐人物,值得加以总结和盘点。
2012年,文坛最有价值、最振奋人心的新闻,莫过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这一年中,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丹尼·博伊尔;一个人赶着“四驾马车”到北京画院办展的文化学者冯骥才;因一首《江南Style》和“骑马舞”火爆全球的韩国歌手朴载相(鸟叔);筹划19年才将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搬上银幕的电影导演冯小刚;融哲思、艺术、炫技于一炉的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导演李安;在柏林02体育馆举办三十岁生日音乐会的天才钢琴家郎朗;用中国元素火药在各种国际盛典中“玩”出花样的旅美艺术家蔡国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堪称本年度文化风云人物。
莫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上榜理由:是他实现了中国本土作家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重新点燃人们的阅读热情,做出了巨大贡献。
12月11日,当身穿黑色燕尾服神色从容的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奖杯和证书时,全世界都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不是莫言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中国文学的胜利。
曾几何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也由于语言沟通和翻译的障碍,中国作家一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失望之余,患上了“诺贝尔焦虑症”。但中国文学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走向开放,写作风格和手法也更趋多元化,已具备了与世界“对话”和接轨的条件。莫言便是一个杰出代表。这不仅因为他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搬上银幕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而是他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蛙》等,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生命主体精神;而他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为西方读者了解和接受,无疑也是他能在众多中国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对他的作品存在某些争议。
可以说,莫言获奖大大提升了中国作家的自信,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对纯文学价值的回归和重新唤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都具有深远意义并将产生持久影响。
博伊尔:“伦敦碗”里唱大戏
上榜理由:用朴素的、平民化的视觉语言和全球熟知的人物,表现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进程和文化魅力,充分展示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当张艺谋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奉献了一场恢弘壮观的视觉盛宴,被奥委会主席罗格赞为“无与伦比”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伦敦奥运恐怕很难再有超越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丹尼·博伊尔,却另辟蹊径,以“不深奥、不壮观、不奢华、也不高科技的”的艺术表现,在“伦敦碗”里制造了一个“奇迹之岛”。于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被一幕幕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说,张艺谋画的是一幅明快隽永的写意水墨画的话,那么,博伊尔画的就是一幅深沉凝重的写实油画。两场开幕式都抓住了本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髓,张艺谋表现的是集体精神,博伊尔表现的是个人魅力——从莎士比亚到罗琳,从憨豆、007到甲壳虫、滚石、贝克汉姆,以英国影视和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充分显示了英国文化的“软实力”。在这方面,他比张艺谋还要略胜一筹。
冯骥才:最牛的“赶车人”
上榜理由:一个人赶着文学、绘画、文化保护和艺术教学“四驾马车”,车上硕果累累,惠及国家和民族,这在中国文化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9月9日,《四驾马车——冯骥才绘画、文学、文化保护和教育成果展》在北京画院隆重揭幕。展览展出了冯骥才的80件现代文人画、160种中外版本的文学作品、大量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教育成果的出版物。与此同时,还推出一部重磅的画传式图书《生命经纬》,通过一千多张图片、十数万文字,披露了冯骥才坎坷而又精彩的人生历程,以及在绘画、文学、文化保护和艺术教育方面的非凡成就。
在绘画方面,冯骥才以“新文人画”蜚声画坛,主张“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心灵才画画”,追求散文化意境;在文学创作上,认为“文学是用文字创造美与生命”,近年在繁忙的文化保护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散文、随笔和文化思辨文章;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为“行动的知识分子”,十年来领导了中国境内一系列非遗和民间艺术的抢救性保护,为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作出了贡献;在艺术教育方面,冯骥才艺术研究院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艺术理论和研究人才。
今年七十岁的冯骥才,继续赶车不松套,致力于他的非遗保护工作:“古屋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
“鸟叔”:骑马跨步走天下
上榜理由:一首《江南Style》和骑马舞,短短几个月时间爆红全球,网上点击破十亿,模仿者趋之若鹜,堪为今年影响最大的娱乐事件。
这位戴着墨镜、长相敦实憨厚、一身草根气的韩国艺人,名叫朴载相,他在马棚里大街上车厢中边唱边舞的视频传遍全世界。
“鸟叔”和他的《江南Style》一夜爆红,内中奥妙何在?据专家分析,这首歌有它成功的道理,如它边说边唱的演唱风格,那种像节拍器一样具有爆发力的节奏,都暗合了我们身体中原始的激情与欲望,这也是它能调动人们情感共鸣的原因;鸟叔成功不在于他的歌舞有多美,而在于提供了一种百姓皆可直面的、平俗的、甚至搞笑的东西,而且简单易学,这是它能为千百万人模仿的原因。但流行不等于经典,《江南Style》是一个传播的范例,而非艺术高度的范例。
李安:与虎同行的“漂泊者”
上榜理由:把一个人和一只老虎放到太平洋上漂流,充满惊险刺激和3D的视觉体验,不仅票房大卖,而且成为奥斯卡的夺奖大热门,在华人导演中,似乎只有他能做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吸引眼球之处是它绚烂而震撼的3D视觉特效。比如片中那只凶猛的孟加拉虎,其实是只“数码老虎”;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也不过是一个人工大水池。但真正高明的技术是看不出技术的存在,被誉为“3D之父”的《阿凡达》导演卡梅隆都对李安的“视觉魔术”赞叹不已,认为他“打破了3D只适合拍科幻和动画片的固有模式”。
但李安绝不满足于此。他想同时表达出原作的文学性和蕴含的生活哲理。其实在影片的前半小时,他已通过人物之口阐述了原作者的哲学观念,如“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科学是认识外部世界的真正钥匙”等。其实少年派与老虎在大洋上漂流227天,我们没有看到“神”的力量显灵,倒是人在绝境中如何不放弃、不绝望,保持坚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成了影片给观众的最大启示。
冯小刚:“贺岁片之父”虽败犹荣
上榜理由:他放着自己最擅长的喜剧片不拍,却把镜头对准70年前的河南大饥荒;虽然在票房上不敌更具观赏性的《泰冏》,却虽败犹荣。
“用19年证明了他是一个大师”,这句话是冯小刚的好友、小说《温故1942》的作者刘震云说的。的确,一个善于用诙谐、幽默和调侃制造喜剧氛围的导演,一个创造过贺岁片票房神话的导演,不去拍他最轻车熟路的喜剧,却要真实地再现大地震、大饥荒这类历史大悲剧,而且一等就是几年、十几年。千辛万苦浑身像脱了一层皮似的终于杀青了,却发现他最想表现的未必是观众最想看的。
如果我们不以票房成败论英雄,单从电影艺术和它所肩负的使命来分析,便不难发现,冯小刚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我们的银幕上从来不缺喜剧片乃至恶搞片。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喜剧,还有正剧和悲剧,还要以史为鉴,还要居安思危,还有很多沉甸甸的话题,需要在电影中加以表现。而这正是我们近年来所缺失的东西。冯小刚向《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的“转型”,便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导演。
郎朗:三十星空正灿烂
上榜理由:而立之年就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钢琴巨星,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耐人寻味。
6月15日,德国柏林O2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史上罕见的音乐会,主题是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钢琴巨星郎朗的“而立之年”庆生。当郎朗走上舞台,面对上万名欧洲观众,在黑白琴键上出神入化地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与汉考克合作)等世界名曲后,来自20个国家的50位小朋友上台,捧上一只大蛋糕,与全场观众一起高唱《生日歌》。
郎朗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看法、青年人对古典音乐的看法。西方与中国一样,喜欢流行音乐的人要远远多于喜欢古典音乐的人。而郎朗通过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出色演绎,让许多西方青年爱上了钢琴,爱上了古典音乐。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郎朗是怎样炼成的,他的成功对我们有何启示?今年“郎爸”推出的一本新书《我与郎朗30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蔡国强:烟火中“玩”出艺术
上榜理由:在中国,熟悉他名字的人可能不多,但一提北京奥运“大脚印”,恐怕就无人不晓了。他善于运用火药等中国元素,制造出最炫、最前卫的现代艺术。
11月30日,五位国际著名的艺术家在白宫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其中包括旅美艺术家蔡国强。他生于福建泉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近年来以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举为世界瞩目:在嘉峪关点燃十公里导火索,营造出一道壮观的火墙;在伦敦泰晤士河,让一条火龙穿越千年之桥……最富创意的是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29个焰火构成的“大脚印”穿过北京中轴线,从紫禁城到鸟巢,完成了一次从历史到现代的跨越。他担任总导演的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焰火表演也十分令人惊艳。
在西方,蔡国强被称为“爆炸艺术家”,“满足大众狂欢的感官需要”,甚至连他自己也认为,“艺术就是好玩”,但当这种“玩”与国家和时代联系到一起时,他的心态就完全不同了。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中国元素的运用,使西方人看到了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