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亲属称谓“变化多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4日第396期 作者:杨红
【核心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亲属称谓会以动态的形式变化,如有人喊“大爷”,被称呼的人未必就真是说话人的“大爷”,称呼对方“阿姨”,被称呼的人未必就是“自己母亲的妹妹”,这属于亲属关系名词的泛化,是为了追求最佳交流效果。
辞书中的亲属称谓是静态描写,以一个人为中心,上下左右拓展,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左有宗亲、右有娘亲。因此,再复杂的关系图谱也可以一目了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亲属称谓会以动态的形式变化,如有人喊“大爷”,被称呼的人未必就真是说话人的“大爷”,称呼对方“阿姨”,被称呼的人未必就是“自己母亲的妹妹”,这属于亲属关系名词的泛化,是为了追求最佳交流效果。
泛化指某领域的词语移用到其他领域。称谓词语的泛化是指称谓词语的使用环境进一步扩大。有一些亲属称谓有着程度不一的泛化,如叔叔、伯伯、阿姨等。“叔叔”、“伯伯”可泛指年龄与父亲差不多的男性。“阿姨”也不仅是用于血缘和社会关系的称谓,还成为了一个职业名称,指从事居家保姆的女性。在现实交往中,特别是对于工作要求“主动接近”的人来说,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捷径,如从事销售的人直接称呼年轻的女性为“姐”,年轻的男性为“哥”。
有趣的是,在汉语称谓文化中,泛化的多半是父系称谓,只有“阿姨”是母系称谓。人们在称呼非亲属关系的对象时,都是用“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很少用“外公”、“外婆”或“舅舅”。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环境中,也分为两种,一是用于称呼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二是用于称呼比较熟悉的人。
亲属称谓用于称呼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主要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如某人在大街上向陌生人问路,如果只用“哎”、“喂”等词语称呼对方,估计会招来一顿白眼。因此,人们总是可以看到称呼陌生人为“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大哥”、“大姐”等现象,这在汉语环境中是很平常的事。
亲属称谓用于熟人之间,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亲密,称呼与自己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熟人为“叔叔”、“阿姨”等,称呼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为“哥哥”、“姐姐”等,可以很自然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熟悉环境中的人际称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会在称谓前冠上姓氏,如张阿姨、梁伯伯等等,主要是用以区分称呼对象。
信息网络的发展也对亲属称谓的泛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网络为人们搭建了一个具有调侃性、娱乐性的社会人际交往平台。近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称谓方式,这种称谓方式是提取描述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加上特殊事件或特殊行为而形成的,如“犀利哥”、“咆哮姐”等。这些称谓方式带有典型的调侃性。词语与制度、事物不同,无法人为干预,只能自身调节,这类词语将来何去何从,能走多远,唯有时间可以回答。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