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颐武赞《哈扎尔辞典》:在最困难时曾给我力量

张颐武赞《哈扎尔辞典》:在最困难时曾给我力量

中新网 2013年02月01日 14:40 来源:长江商报

  1984年问世、开创了辞典小说先河的小说《哈扎尔辞典》,现已译成世界上24种文字,一直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藏书之一。

  该书是塞尔维亚学者、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小说处女作,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它假托1691年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以百科全书的体例,叙述哈扎尔人的历史和传说。于中国,它曾引发一段轰动的文学公案——1990年代之初的“马桥之争”。

  时隔15年,《哈扎尔辞典》中文版终于由上海译文社出版再度出版,关于它版本的传说和对文学史的影响再一次引发热议。有评论认为,在莫言获诺奖之后,我们回过头看《哈扎尔辞典》以及略萨·马尔克斯、埃科等外国文学大家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也许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次出版的是《哈扎尔辞典》的阳本。据出版方透露,《哈扎尔辞典》阴本预计今年上半年出版。阳本和阴本只有11行字的不同,作者把它隐藏在文本中,让读者去把玩和猜测。

   □解读

  一本书重构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小说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一直是20世纪以来的小说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卡夫卡到福克纳、纳博科夫,再到拉美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以及欧洲的卡尔维诺、埃科,当然也包括帕维奇他们的作品,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具体说到这本《哈扎尔辞典》,作为另类的经典,一个实验性文本,帕维奇选择以复杂的迷宫式辞典体来进行这场写作,读者要理出头绪,读懂小说并不容易。

  读者首先必须克服的是历史关。比如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们往往会以为哈扎尔是个虚构的国度。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的确有这个国家,它还一度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历史强国。

  在伊斯兰帝国扩张的时候,哈扎尔阻挡了它的道路,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百年,伊斯兰教最终也没有进入北方大草原。这个民族在中国唐朝时期的突厥帝国崩溃后出现,号称和突厥拥有着共同的王室血统,在中国的文献中,他们被称为可萨人。但本民族写的历史没有流传下来,只能靠中国人、穆斯林、犹太人和拜占庭人留下的零星史料来复原它。帕维奇利用已知的哈扎尔史料,把它编入了故事之中,在这基础之上展开自己的想象,创造新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个阅读障碍在于,由于结构的特殊,读者不容易把握其叙述脉络。帕维奇在这部小说的结构上大胆创新,将情节全部打乱,让读者随意选择阅读次序,可以从任何一个词条开始读。这部小说是最适合互联网阅读的小说。它的每个条目中往往又嵌套着另外的条目,以至于读者必须来回地跳转着阅读,就像网上的超链接。有人就统计,这本书据说有250万种读法。

  一旦把其中的故事和人稍作梳理,你会认可这是一部关于盗梦和秘密的小说,作品简直就是“梦的拼贴画”。去年,我们曾被电影《盗梦空间》深深吸引,为剧本的想象力折服,但如果看过《哈扎尔辞典》,你就会发现,相比起来,帕维奇创造的无限世界才更令人惊叹。

  □争议

  《哈扎尔辞典》曾引发一场笔墨官司

  当事人张颐武:看帕维奇这本书获得力量

  《哈扎尔辞典》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发展意义特殊。很多人还记得,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马桥词典》曾引起了一场著名的笔墨官司。文学评论家张颐武、王干批评该书抄袭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终归不入流品”,引发了所谓的“马桥事件”、“马桥之争”。韩少功则曾公开表示:“这次事件当然不是什么误伤,是一次有预谋的文化扼杀。”最后,他因此起诉评论者侵犯其名誉权,并获得胜诉。此事落下帷幕后,有人就此编了本书叫《文人的断桥》。

  这场纷争的结果是,《哈扎尔辞典》备受关注,被正式引入中国。1998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南山等人的合译本。该书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而后市场空位十多年,网上一册《哈扎尔辞典》售价高达600元。

  在日前举行的“《哈扎尔辞典》(阳本)新书发布会暨读书沙龙”上,张颐武回顾那段经历时提到,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被人告,法院每天打电话让他到海南去,当时就是看帕维奇这本书获得力量,“知道有这么伟大的作家在我身边,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委屈不能承受的呢?”他坚持称,自己的观点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改变,这是捍卫我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张颐武此次为新书中文版作序,称赞帕维奇的想象力惊人:“一个人创造了一个王国,这说明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他劝导读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一点难的书,难的书是一种脑力体操,让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升华。

  本报记者 卢欢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史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其代表作品有《哈扎尔辞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