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民俗学展示周3——课程田野展
(一)课程设置
学位课:
1、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第一外国语:公共英语(到一定分数免修)、专业英语
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人类学与民俗学理论(三选二)
必修课:亲属、社群与经济;历史人类学文献选读;都市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宗教人类学文献选读;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人类学的中国研究;族群人类学;全球化的人类学研究;以上海为田野的问题意识研讨;环境民俗学文献导读;社会民俗学文献导读;文艺民俗学文献导读;民间文学理论(选六)
社会学院成立之后,人类学和民俗学成立研究所——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的资料在学院网站上很少,除了说明社会学院分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和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江华老师之外,就没有多少信息了。和人类学相比,民俗学还是有点弱小的,课程也比较少,其中环境民俗学和社会民俗学是陈志勤老师开设的课程。文艺民俗学是常峻老师开设的课程,2011级的民间文学是黄景春老师上课,2012级是常峻老师上课,2012级民俗学理论由耿敬老师上。
几位老师的上课形式不同,就我们的经历大致说明一下:
陈志勤老师的课:陈老师的课在形式上主要是解读文献,所用材料基本来自日本学者,其中一个重要材料就是“日本民俗学译丛”。11级的社会民俗学文献导读课程解读的是费老的《江村经济》。期末作业时写一篇解读报告,有时候是一人一篇论文,有时候是一本书的几个章节,作业中除了要解读文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理解了文章之后的思考。陈老师治学的态度很严谨,我们的解读报告一遍一遍地修改都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每个学期第一位解读的同学就要“忍受”可能会被连续“批”两到三个星期的压力。但是写解读报告也给我们写好论文打下了基础,让我们知道在写论文时对文献的引用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的。
耿敬老师的课:耿老师上课的形式是一本参考书,每人每周阅读一篇文章,然后上台讲解文章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大家讨论。我们在讨论的时候,耿老师大多坐在最后抽烟或者闭目养神,然后在讨论完毕之后,他再指点一下我们讨论时的一些问题,然后说明他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原因。耿老师在课上也对上大民俗学的整体方向做了一些强调,就是希望能做一些理论引介的工作。
常峻老师的课:常老师的课都会有一本教材,文艺民俗学就是陈勤建老师的那本《文艺民俗学》的书,民间文学理论也是有教材的。但是两门课的上课形式还是不一样的,文艺民俗学是每个人领一个章节来进行解读,另外的作业是解读文艺作品,10级的课上解读了几篇文学作品,其中有鲁迅的《故乡》,还有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黄景春老师的课:黄老师只给我们开了一次“民间文学理论”的课,按照不同的主题如“神话”“民间故事”“都市传说”等来讲解。最后考试由学生根据刘魁立老师《民间故事的生命树》一文为范例对某个故事类型进行解读。
另外,因为自愿和课程较少等原因,我们还会选择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课程,选择最多的还是人类学的课。选得最多的是:都市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宗教人类学文献选读;人类学的中国研究;族群人类学;全球化的人类学研究这几门。
都市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这是张敦福老师开设的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解读文献。11级的那次的形式是这样的,一共20篇左右文献,一人两篇,一篇英文一篇中文,如果学生人数多,可以两个人合作一篇文献,但是不可以两篇都合作。解读的文献列举几篇: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这视角的探索》;叶文心《时钟与院落——上海中国的威权结构分析》;王笛《街头的日常纠纷和生存竞争》;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等等。上课期间有一份课外的作业,即做一个小调查,11级有两个选择:黑车和二手衣物。考试的形式是笔试,最后一天随堂考。
族群人类学:这是巫达老师的课,没有去听过课,上课形式和内容不是很清楚。好像读了《金翼》,还有王明珂的书。
宗教人类学文献选读:这是耿敬老师开的课,由学生解读一些人类学书目里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按照一个特定的标题归类的,主要书目有:《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利奇《文化与交流》;布鲁斯•林肯《死亡、战争与献祭》;桑迪《神圣的饥饿》等等。最后的期末作业是翻译一篇人类学的文章,一般都在1w字左右~囧
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全球化的人类学研究:这是张亦农老师开的课,张老师的课可是全院最难过的了,阅读材料都是英文的,基本找不到翻译。举例:Harrell Stevan《The Anthropology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Anthropology》;Kleinamn、Arthur《Suffering and its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Ann Anagnost《The Corporeal Politics of Quality》等等~每这些文章每周要看两篇,看完写一份作业上交,内容不限,自然是要与阅读的文章有关咯。课上讨论,讨论必须仅扣文章内容,不得偏题,最好不要扯到与文章内容没有多大关联的案例上去。11级的《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讨论的话题中印象最深的是“现代性”这个话题,当时用的是杨美惠关于昆明城变化的一篇文章。张亦农老师的期末作业也是最严格的,论文的话题要是上课时讨论过的,当然案例是自己选择的,期末前要跟他讨论过,经过张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写。另外最后一周会选择一个时间来做oral presentation,陈述完毕之后同学提问讨论给建议,陈述时间需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最后就是论文写作并上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