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郝苏民 教授

郝苏民 教授

郝苏民,回族,教授,博导,1935年7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民族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民族学类核心期刊(CSSCI)、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研究》主编;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人类学(含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1954年12月毕业于西北民院语文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研究专长为:民间文化(含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口头传统与“非遗”);人类学(民族志、田野作业)、民族语言学(含蒙古学;蒙古古文字、文献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词汇)。1986年荣获由中国社科院、文化部、国家民委等颁发的“史诗挖掘工作优异成绩荣誉证书”;1992年国务院授予为发展高教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至终生;1992年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3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颁发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证书。2004年4月与2006年4月,分获由省教育厅、省团委、省科学技术学会等授予第五届、第六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7年获国家人事部、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7年11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2009年获得国家民委“突出贡献奖”。


教授课程

《西北族群口承语言民俗》

《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

《田野作业方法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题》

  
主要学术职务

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省民俗学会主席

中央民大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客座教授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国际蒙古学家协会会员

亚洲民俗学会会员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委

甘肃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作协会员

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会长

《西北民族研究》主编

科研成果—代表性著作

1、《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专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 ;《鲍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献语研究入门》(译著解补修订本,专著),民族出版社,2008年

2、《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专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选》(蒙古文版)(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4、《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编),兰州市古籍书店,1990年

5、《东乡族民间故事集》(编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

6、《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译著,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7、《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专著)(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

8、《甘肃当代文艺50年——民间文艺编》(负责人撰稿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我不再是羊群的学者—田野随笔》(专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

10、《抢救·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主编、撰稿),民族出版社,2006年

11、人类学·民俗学:来自生活一线的田野报告系列丛书,(主编):

   ①《传统与现代的语境: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民俗与社会生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回族婚姻家庭面面观》,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文化魔力:从人到群族群与民族之间》,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④《社火社戏:从娱神到娱人的智慧》,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巧艺绝技:价值的时代游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⑥《仪式:崇拜与有序的神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年

   ⑦《民俗:在适应与变迁中传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新世纪保安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主编、撰稿,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

科研成果--近年来部分论文

1、《蒙古人与马及其观念的文化阐释》,宣读于第三届亚细亚民俗学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文化合作,韩国中央大学)

2、《二十一世纪:世变方激——中国回族研究急需社会学/人类学的大视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3、《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西北地区的一个个案》,宣读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讨论会

4、《文化传统与时代风》,收录于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

5、《一项迫切的伊斯兰文化工作怎样干——为<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序》,《中国穆斯林》,2002年第2期

6、《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接力起——关于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7、《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8、《70年前宁夏战地惨景再现》,《宁夏画报》,2003年第4期

9、《十字路口上的困难选择》,宣读于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研讨会,并收录于论文集《民族人类学的中国经验》,2005年10月

10、《觉醒•立法•机制》,《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年4月28日,B1版

11、《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2、《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3、《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收录于王义、刘全宝主编《庆阳民间艺术之魂》,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

14、《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5、《成达史实 启迪来者》,《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1期

16、《甘青宁三省(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考察报告》,《西北人文资源论坛文集》,2006年4月

17、《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与马忠才合作)

18、《真诚做人·执著做学———谷苞先生90华诞学术研讨会献言》,《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9、《回族风俗志》,收录于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20、《中国大西北: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时代使命》,收录于郝苏民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21、《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实践给我们的信息》,收录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2、《人口较少民族的口承文化遗产保护——难题与启示》,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三辑,2007年6月

23、《骑过了很多种牲口,做过了好几个梦》,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四辑,2007年10月

24、《中国卫拉特学的“发轫”与“开拓”:卫拉特研究的思考》,载入《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600-605页

25、《心灵在声光影中流动——五彩图像里的山村世界》,《飞天》,2008年第1期

26、《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27、《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收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441-450页

28、《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5页

29、《费孝通的甘肃实践》,收录于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14-719页

30、《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刊于《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国际》2009年6月12日,第8版

科研项目(主持)

1、1997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

2、2002-2004香港乐施会项目《中国甘南玛曲藏族牧区社会性别分析调查研究》

3、2000-2004年: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项目《甘宁青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4、2003-2006年:科技部、文化部项目《西北民俗数据库信息采集》

5、2005-2006年: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

6、2005-2006年:教育部招标课题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

7、2006-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子课题《保安族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

获奖项目

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民族文字文献》1993年获国家民委哲社成果一等奖

2、《八思巴蒙古语碑铭》1989年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专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获甘肃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

4、《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1年获甘肃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