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山大学展示周】我们可爱的老师

【中山大学展示周】我们可爱的老师

中山大学民俗学、非物质遗产学教师简介

http://chinese.sysu.edu.cn/2004/Pers/GdXQ/kanbc.htm

康保成,男,1952年生。
    1975年至1984年先后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助教、讲师。1984年春至1987年春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季思教授、黄天骥教授。1994年至199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任客座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侧重从戏剧与民俗、宗教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古代戏剧形态的演变。

主要著作
  《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
  《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关汉卿选集》(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长生殿〉笺注》(合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主要论文
1.《〈唐书〉未必抄〈外传〉 贵妃何曾到东瀛——读〈考证杨贵妃两项新发现〉》,《文学研究》(日本九州大学)第93辑,1996年
2.《说“青鸟飞去衔红巾”》,《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3.《中国戏神初考》,《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杨贵妃的被误解与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文学遗产》1998年第4期
5.《秧歌与阳戏》,《戏剧艺术》1998年第6期
6.《中国戏神再考(上)》,《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7.《中国戏神再考(下)》,《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二郎神信仰及其周边考察》,《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9.《戏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
10.《“瓦舍”、“勾栏”新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11.《子弟书作者鹤侣氏生平、家世考略》,《文献》1999年第4期
12.《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1期。
13.《试论戏剧的本质与中国戏曲的特色》, 《古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4.《关于<惊鸿记>作者的新材料》, 《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15.《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6.《"竹竿子"再探》,《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7.《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又见《戏史辨》第一辑。
18.《从<文学研究>到<文学评论>──对一段文学学术史的回顾》, 《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
19.《 "竹竿子"考补》, 台北《民俗曲艺》第132期,2001年9月。
20.《广东省民间仪式调查专辑》(主编), 台北《民俗曲艺》第133期,2001年11月。
21.《 "戏场":从印度到中国--兼说汉译佛经中的梵剧史料》, 沈阳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傩礼的变异与傩戏的形成》, 《民俗学刊》第二辑,澳门出版社,2002年4月。
23.《90年代景观:文学的边缘化与文学研究的私人化》, 《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
24.《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 《中大学报》,2002年第3期。
25.《研究"活"的诗歌史、文学史》, 《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26.《20世纪的中国戏剧起源研究》, 《戏史辨》第三辑,2002年8月。
27.《古剧脚色"捷讥"来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28.《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29.《试论古剧脚色“净”》,《文学前沿》第1期,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
30.《梵曲“罗哩连”与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1.《〈踏谣娘〉考源》,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十辑。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04/Pers/GdXQ/songjh.htm

宋俊华,男,1968年生。
    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天骥、康保成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现任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与广东省两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等。
  研究方向:1.中国传统戏剧史,侧重从戏剧服饰、戏剧道具、戏剧传播、剧本形态、戏剧生态等角度开展研究;2.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
  专著: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 2007年将出
  教材:应用写作学教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
  
  主要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基因,《羊城晚报》2007年1月2日
  ●《穿戴题纲》与清代宫廷演剧,《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山陕会馆与秦腔传播,《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古代剧本的生成与分化,《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元杂剧演出研究该如何展开——兼谈研究资料的体系化问题,《戏曲艺术》2006年第4期
  ●黄天骥先生的学术研究,《戏曲研究》第7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非物质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7辑,澳门出版社2006年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非文字资料研究》(日本)2006年第1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权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代戏剧道具之名实与源流考辨,《民族艺术》2005年第2期
  ●舞马、竹马、马鞭——论中国传统戏剧的道具“马”,《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6辑,澳门出版社2005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学理审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宋金杂剧服饰研究,《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回归本体,《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论,《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一)
  ●王国维的戏曲概念,《戏曲艺术》2003年第1期
  ●引戏非戏剧脚色辨,《戏曲艺术》2003年第3期(第一)
  ●高校中文系古代戏曲教学要突出“戏”的品格,《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清代宫廷大戏戏衣刍议,《戏史辨》第3辑,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关神崇拜与元明杂剧中关羽的行头,《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元杂剧《岳阳楼记》的“唾液”民俗解读,《民俗学刊》(澳门)2001年第1辑
  ●蟒衣考源兼谈明代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广东省徐闻县前山镇元宵节游神仪式,《民俗曲艺》(台湾)2001年总第134辑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04/Pers/GdXQ/wangxb.htm

王霄冰,女。1967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
    1984-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留学日本,在爱媛大学和松山大学旁听德语和经营管理学。1993-1997年,任职于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担任中英日文翻译。1998年从日本前往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汉学,副修民族学和日本学,博士导师顾彬(Wolfgang Kubin)。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留校担任顾彬的科研助手。2004-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后,指导教师臧克和。2005-2010年,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员。2007-2008年,兼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起兼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兼职研究员。2010年12月,由中山大学以“百人计划”引进,任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服饰与文化》(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
Zwischen Moderne und Tradition(德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张承志评传》),Peter Lang国际出版公司,2004年。
《玛雅文字之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王霄冰,地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
《仪式与信仰》(编著),民族出版社,2008年。
《南宗祭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广义文字学研究》(黄亚平,白瑞斯,王霄冰主编),齐鲁书社2009。
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英文,《中国古代的时间和仪式》,Xiaobing Wang-Riese & Thomas O. Hoellmann主编),德国Harrassowitz出版社,2009年。
  
  主要论文
1.“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 -- 以祭孔大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2.“Das Bild der Ahnen” (祖公的图像), 载 Menschenbild in China. Jahrbuch der DVCS 5,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pp. 165-185.
3.“Concepts of Future in Early China” (中国早期的未来观念), in: 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pp. 169-188.
4.“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Zukunftsperspektive und Geschichtsbewusstsein in altchinesischen und mesoamerikanischen Hochkulturen” (古代中国和美洲古文明中的未来展望与历史意识), in: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Mesoamerikas im Kulturvergleich zum Alten China, Berlin: Gebr. Mann 2009, pp. 41-75.
6.“文字的物质载体及其社会功能”,收入《广义文字学论集》(齐鲁书社2009年),第515-533页。
7.“Ancestors in Maya and Shang Chinese inscriptions” (玛雅和商代契文中所见之祖先, Daniel Grana-Behrens & Xiaobing Wang-Riese), in: Paideuma, vol. 54 (2008), pp. 129-149.
8.“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励耘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第1期。
9.“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霄冰,白瑞斯),《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10.“图腾主义的终结:列维-斯特劳斯如是说”,《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3-13页。
11.“仪式语言与语言仪式”,《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65-75页。
12.“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3.“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4.“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 期。
15.“’Langw?hrend’ oder, ewig’? Die Bedeutung des Wortes yong und das lineare Zeitkonzept im frühen China“ (长久还是永远?“永”字古义与中国早期的线型时间观念). In: Zurück zur Freud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und Lebenswelt und ihrer Rezeption in Ost und West. Festschrift für Wolfgang Kubin, St. Augustin: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2007, pp. 393-410。
16.“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Chinas: Formation, Zerst?rung und Wiederaufbau“ (中国文化记忆的形成、破坏与重建), in: China und Lateinamerika. Ein transpazifischer Brückenschlag, Berlin: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7, pp. 137-163.
17.“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18.“Text und Kanon“(文本与经典),minima sinica, 2006.2。
19.“玛雅文中的异体字类型简析”,《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2005)。
20.“论汉字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功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04/Pers/GdXQ/liuxc.htm

刘晓春,男,1966年生,江西兴国人。
1989年7月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8月-1991年8月,江西省兴国县隆坪中学任教;1994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守华教授;1994年8月-1995年8月,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1998年8月-2000年8月,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2000年8月-2005年9月,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2005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2008年12月聘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
  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旁涉人类学,田野调查点主要集中在闽粤赣地区;目前主要研究课题有:民俗学的观念史及其影响、客家口头传统与地方社会、民俗遗产化及其问题、礼与俗的关系等;曾赴日本神奈川大学、美国民俗学会访问交流。
  学术兼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著作
《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2004年10月重印
《一个人的民间视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客家山歌》(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田野寂旅》,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风水生存》,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译著: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aurice Freedman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论文
1.《白族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伍家沟与耿村:故事传承之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集》1993年号
3.《灰姑娘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5.《英雄与考验故事的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7.《一个地域神的传说与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8.《一个家族神庙的创造与庙会制度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年第3期
9.《民间仪式的政治隐喻》,《民间文化》(原《民间文学论坛》)1999年第2期
10.《区域信仰中心的变迁——一个赣南客家乡镇的考察》(3万字),《华岗文科学报》第23期(1999年12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
11.《区域信仰-仪式中心的变迁》,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3万字),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2.《客家乡村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客家研究辑刊》1999年第4期
13.《当欲望浮出水面》,《民族艺术》2000第2期
14.《大众文化与资本运作》,《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15.《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学术月刊》(上海)2001年第2期
16.《民族-国家与民间记忆》,《文艺争鸣》(长春)2001年第1期
17.《民俗文化旅游:消费时代的文化想像》,《粤海风》2001年第3期
18.《族谱 历史 权力》,《读书》,2001年第7期
19.《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第2 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4月
20.《现代性的民间表述——当下民间造神运动的一种阐释》(3万字),《思想》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1.《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一个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4万字),《新国学》第3期,巴蜀书社2001年12月出版
22.《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民俗研究》2001第4期
23.《关于革命与家族的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24.《个人历史、底层政治与性别的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5.《河流 墟市 庙宇》,《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26.《空间与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27.《风水村里说风水》,《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28.《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新东方》2002年第3期
29.《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30.《增强民间文学的学科对话力量》,《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1.《民俗学的当下关怀》(访谈),《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
32.《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3.《一个土家族故事家的记忆与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4.《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35.《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6.《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37.《历史/结构——萨林斯关于南太平洋岛殖民遭遇的论述》(2万字),《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38.《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39.《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寻根》2006年第2期
40.《山歌,渐行渐远》,《读书》2006年第4期
41.《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42.《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2.5万字),《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43.《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4.《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学术研究》2008年2月
45.《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4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7.《物品与节令时空》(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8.《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2.5万字),《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04/Pers/GdXQ/jiangmz.htm

蒋明智,1966年8月生,广西桂林人,文学博士,教授职称。
先后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1984-1988)、华中师范大学(1991-1994,导师刘守华教授)和中山大学(1999-2002,导师叶春生教授)。1988-1991年任教于广西百色学院中文系。1994-2006年任教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写作教研室主任(1994)、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9)、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2003)、主任、常务副主编(2004-2006)。2003年起,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和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聘为广西高校高级职称评委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3月受聘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2006年9月协助指导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兼任《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
●《悦城龙母文化探秘》,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悦城龙母文化》(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母仪龙德》(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另有几本书法小册子:
●《粤海观澜——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院三校教师书法联展》(楷、行、草多幅书法作品入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观摩展》(草书作品入选),肇庆学院展馆展出,2010年12月印行;
●《学海探骊珠——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集》(行楷《书谱》长卷及多幅草书、小楷、大楷、榜书入选),广州美林艺术博物馆展出,2011年1月印行。

主要论文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5期。
●《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3期。
●《论龙母传说的发源地——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历史文献》,《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5期。
●《童话与儿童审美——论作为口头传统的童话遗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民俗与国学》,《城市国学讲坛》第三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东莞女子舞龙探析》,《文化遗产》,2010年4期。
●《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文化遗产》,2009年4期。
●《年味的文化——从黑衣壮春节习俗谈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月20日“春节专版”头条。
●《壮族嬷经与民族文化精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2期。
●《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6期。
●《乡村社会的人情盛宴——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3期。
●《悦城龙母:从传说到信仰》,《文化遗产》,2008年2期。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文化遗产》,2007年11月创刊号。
●《作为巫术信仰的龙》(韩文),《亚美研究》(韩国),2007年12月号。
●《龙动与地震》,《非文字资料体系化》(日本神奈川大学主办),2007年12期。
●《龙母传说在民间口头流传中的演变》,《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2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2005》全文转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千年盛典龙母诞》,《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3期。
●《龙母传说比较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论古籍、碑刻记载中的悦城龙母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转载;《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2004》全文转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悦城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4期。
●《悦城龙母传说中的移墓情节试解》,《民族艺术》,2003年4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2003》全文转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评<俗眼看洋>》,《民俗研究》,2003年3期。
●《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能力培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3期;另载刘守华、黄永林主编《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悦城龙母信仰概说》,《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
●《略论江绍原的迷信研究》,《民间文化》,2000年11-12期。
●《盘瓠出世:一段图腾生育神话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3期。
●《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
●《欧洲民俗学史》序言(译文),《民俗研究》,1993年2期。
●《读<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
●《<欧洲民俗学史>评介》, 《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3期。

TOP

原来蒋老师是桂林人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