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与炎黄
——《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
易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9-01-29 来源:作者惠寄
【提要】尧舜是夷人的传说,象征着新石器时代东亚定居农业文化与礼乐文明的兴起;炎黄是夏人的故事,反映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与尚武好战风气的东进。尧舜见于“六经”,为孔子所乐道;炎黄传说始见于战国文献,相互抵触,到了汉代才有较系统记述。司马迁将尧舜和炎黄传说混为一谈,创作了《五帝本纪》,体现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观。本文根据先秦文献结合考古学解读尧舜传说和炎黄故事,试图阐明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的两重性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认同。
尧舜与炎黄,既是传说也是神话[1]。他们处于半神半人状态,反映了史前社会的某些特点,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司马迁将尧舜传说与炎黄神话整合为《五帝本纪》,谱写了中国历史第一章。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学派对禹、尧、舜、炎、黄进行了反复研究,动摇了其神圣地位。本文将历史记述与考古学相结合,探讨尧舜与炎黄之关系,旨在从一个侧面阐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认同。
一、尧舜传说:夷人的故事
1.尧舜传说
尧、舜见于四书五经,为孔、孟所乐道。《尚书》以《尧典》开卷,《论语》以《尧曰》压轴,可谓意味深长[2]。《尚书•尧典》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作尧典)若稽古帝尧,曰放勳;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论语·泰伯》中孔子一唱三叹。《泰伯·十九》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十八》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二十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孔子崇尚尧舜,孟子言必称尧舜。他明确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大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以孔子传人自居。《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荀子·礼论》亦云:“圣人者,道之极也”。
道统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四书贯穿尧舜之道。韩愈明确提出了从尧到孟子的传承谱系。《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自认为是道统的承接者。他将《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引进《原道》加以论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支柱。
道统不是王统。孔子推崇的是尧、舜、禹、周公,不是启、汤、文、武;孟子推崇的是尧、舜、禹、孔子,不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韩愈推崇的是尧、舜、孔、孟,不是秦皇汉武。尊道不是忠君。《孟子·尽心下》:“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开始儒家混淆了道统和王统,境界每况愈下,演绎出了不见于孔子言行的忠君思想。
儒墨两家针锋相对,关于尧舜却所见略同。《墨子·尚贤上》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下》子墨子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
儒家经典之外的《竹书纪年》、《国语》、《天问》、《山海经》、《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书中提到尧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都称颂尧舜,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
2.时代: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生活方式
尧舜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生活方式。《尚书·虞书》说:“帝(舜)初于厉山往于田”。《管子·版法解》云:“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举利之,此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墨子·尚贤上》:“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竹书纪年》也说舜“耕于厉山”。《尸子辑本》云:“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则为猎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史记•五帝本纪》总结道:“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耕历山是尧舜故事的核心内容之一,传说广泛。舜耕少争议,处处是历山。济南千佛山,古称历山,又名舜耕山。北魏魏收曾任齐州太守,做《登齐州舜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唐代《封氏闻见记》卷八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相传虞舜曾在山下开荒种田,山峁上有断碑,至今留传象耕鸟耘的故事。历山舜庙,亦称重华宫:舜手持镇圭,左娥皇、右女英。墙上绘有壁画,由“尧祭河洛”、“尧舜禅让”、“烧仓填井”、“象耕鸟耘”、“舜渔雷泽”、 “舜陶河滨”、“作器寿丘”、“柴祭泰山”、“帝舜南巡”、“逝葬苍梧”等组成。移花接木,在所难免。
山西洪洞英神山亦被认为是历山,古有虞舜庙,俗称神立庙。现今的历山神立庙是民间捐建的仿古建筑群:中间是以玉帝庙为主体的诸庙,包括玉帝庙、关帝庙、王母娘娘庙等;东边是以舜庙为首的诸庙,包括虞舜庙、尧庙、娥皇庙、女英庙、子孙庙等;西边是冥界诸神庙,包括东岳大帝庙、地藏菩萨庙等。周边有古窑、舜井、回心石、思过崖、羊圈墓、饮马池、龙须瀑、乌龙潭、女英神泉等传说古迹和层层梯田。湖北随州厉山也有舜庙,山腰有舜田,山脚有舜井。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随州城南有东汉灵帝光和三年舜子巷义井碑。《方舆胜览》称:“舜井碑在随州,碑字漫灭,惟碑阴有‘五大夫’三字,相传秦时碑”。此外,山西永济县的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也称历山;安徽淮南舜耕山,亦称历山;河北怀来县、山东菏泽县、浙江余姚县等地皆有历山。
全国21个历山多少与舜耕传说有关,或为其后裔追思舜而命名。比较而言,济南历山为舜耕之地更合适一些。东夷人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是舜传说发源地。济南古称历山,舜耕历山,历代盛传。
《韩非子·难一》:“东夷之陶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舜在黄河岸边制陶器,陶器不粗陋残破。舜制陶之地被认为在濮阳、荷泽一带。《史记正义》说舜“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曹州或济阴与历山、雷泽、负夏、姚圩不远,可能在山东荷泽附近。《考工记》云“有虞氏尚陶”,尧又号陶唐氏。尧可能出身于陶器世家,舜是制陶好手。陶器是东亚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陶器制作是重要的手工业。
舜在雷泽捕鱼,渔民互相礼让居室。舜不仅种地、制陶、打渔,还盖房、作家具、修仓、陶井。这些都是广义的农活,是定居生活方式的体现。立为天子后特别关注水土与农业。《孟子·尽心上》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篇》:“夫舜与尧一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一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有关尧与禹的传说亦证明尧舜处于定居农业文化时代。尧“寻蚁造井”,被认为是水井的发明者。从择水而栖到围井而居,加速了村落、乡镇到城市的发展。城乡又称市井,远离家乡叫“背井离乡”。“尧井”被称为“天下第一井”[3]。水井是东亚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发明,最早的水井见于五千年前,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凌家滩、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水井发现。《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命羿杀死野兽,并射落九日。《尧典》云尧命羲和制定历法,颁布天下,促进农业发展。《韩非子》说尧为部落联盟首领,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吃糙米饭,穿粗布衣,用土钵子。这些都是典型的定居农业生活方式的反映。《国语·鲁语》提到尧舜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舜时代人类生活的主要威胁来自自然。 孔子曰:“舜有臣五人(即禹、稷、契、皋陶、伯益),而天下治”。禹手有茧而腿无毛,一跛一颠指挥治水。后稷作农师,“播时百谷”,“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被尊为农神。
尧舜时代显然是以农为本的时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定居农耕生活,制陶是主要手工业,兼营渔猎与采集。孔子删定《尚书》,以《虞书》开篇,将舜的虞国置于夏、商、周之前。《礼记·礼运》所描写的大同世界在禹、汤、文、武、周公之前,尧天舜日是新石器定居农业文化时代。
3.方位与民族:东亚夷人
尧舜活跃于中原,与东方和南方关系密切,是东亚夷人的代表。他们生活的时代尚未有夏或黄帝的踪迹。
传说中的尧都平阳在山西临汾西南一带是可能的[4]。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古文献记载的尧都地望相合,其年代也与陶唐氏兴盛基本一致。《诗经》中的唐国乃临汾周围汾浍平原“唐尧”属地;其帝都之墟可能就是陶寺遗址。临汾尚存始建于晋代的尧庙,以及唐代修筑的尧陵。尧庙经唐、元、明、清历代扩建,前面有东西朝房、光天阁、尧井亭,后面有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最后是寝宫,东西两边还有许多房舍,规模最大时占地七百八十余亩。河北唐县,亦传为唐尧封地而得名。《元和郡县图志》卷18称唐县“即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 尧所属的氏族部落陶唐氏居于河北中南部,尧时迁至山西南部汾水流域。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初居于陶,后被封于唐,故称陶唐氏,亦称唐尧。唐尧、虞舜活动中心在冀州。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舜葬九嶷:舜死在苍梧,葬于九嶷,无疑是古老的传说。《礼记·檀弓上》说舜葬于苍梧之野,《山海经·海内南经》说葬于苍梧山之阳。《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汉书·武帝》:“望祀虞舜于九疑”。一般认为苍梧山即九嶷山,又作九疑山。《水经注·湘水》:“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移焉,故曰九疑山”。古今学者大都认为舜所葬之九嶷山位于湖南永州。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地形图》九疑山旁标注“帝舜”二字。谭其骧根据《水经·湘水注》九疑山“南山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的记载,认为这是舜庙,九条柱状物为舜庙前的九块石碑[5]。相传自大禹南巡衡山望祭九嶷山,舜庙就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朝圣之地。九嶷山祭祀遗址贯穿各个朝代,白鹤观遗址可能始建于夏代[6]。九嶷山附近道县有虞山、舜庙,蓝山县有舜水、舜岩和舜庙,临武县有舜峰山、舜帝庙,东安县有舜皇山、舜庙,湘潭(县)有韶山;广东曲江有韶台、韶石、虞帝祠;广西桂林有虞山韶音洞,临桂县有舜潭,灵川县有尧山、舜祠,梧州市有虞帝庙。永州人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被称为舜豆腐。把螺蛳肉、糯米、猪肉和多种蔬菜切碎包裹在豆腐中油炸,有和睦相处的意味,是逢年过节孝敬老人的食品。瑶族有怀念舜帝的歌谣。
东方为夷在《尧典》中己有反映:“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厥民夷”。舜为 “东夷之人”几成定论。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风土记》亦说:“舜,东夷之人,生姚丘”。 司马迁说“舜,冀州之人也”。古冀州位于山西、河北、河南、辽宁之间,是夷人居住之地。罗泌《路史·后纪十一》云五帝之中舜“独不出于黄帝”。虞舜未被尧请出时,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生活是完全可能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有一个昌盛的夷文化圈,孕育孳生了齐鲁文化。齐鲁是儒家发祥地,儒家思想来源于尧舜。舜既是殷人的始祖,有典有册;孔子为殷人之后,知书识礼。故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
顾颉刚认为尧与舜的传说极近,起自济水流域,均出于鸟夷;尧、舜为两部落酋长或鸟夷崇奉之祖先[7]。夷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上古居民的称谓。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黄、淮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属于东夷。朝鲜半岛的土著居民也可称为东夷、九夷或良夷。尧舜时代“蛮夷率服”,舜为蛮夷之首,也可证舜为夷蛮。舜后裔衍为百余姓氏,其中陈、胡、袁、田、姚、吴、虞、孙、王、陆等为大姓,名人济济,影响颇大[8]。
4.精神:礼乐之源,善孝之始
尧舜时期被称为“圣贤”时代。“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社会井井有条,农业、手工、法律、音乐、教育都有专人管理。舜任命伯夷为秩宗,主持天、地、人三种祭祀;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业兴旺;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青水秀;弃担任稷,主管农业,五谷丰登;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亲善;龙主管宾客,诸侯都来朝贡。其中禹的功劳最大…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四海太平。
尧俭朴爱民,最为称道的是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是公认的仁君和明君。禅让即礼让。甲骨文中已有“尧”、“虞”二字,可能与尧舜传说有关[9]。四种新出土文献中《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都推崇禅让,认为夏之前普遍实行过禅让制[10]。《容成氏》:“〔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11]。三代以上,授贤不授子,天下艾安;三代以下,启攻益,汤伐桀,文、武图商,则禅让之道废而革命之说起。前后适成对比[12]。《子羔》叙述舜有贤德而尧禅让:“舜其可谓受命之民矣。舜,人子也,而三天子事之”[13]。《唐虞之道》讲尧舜禅让之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14]。《淮南子·修务训》云:“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新石器时代的“王位”并非肥缺,不是人人都可胜任,个个乐意争夺;推举和禅让完全可能。崔述《考信录·丰镐》:“古人让国常事耳,不足异也。宋襄公尝让子鱼矣,韩无忌尝让起矣,即吴诸樊亦尝让季札矣。春秋时犹有以兄弟为贤而让之者,况商周之际淳朴之世哉”。已经实行父传子家天下多年的周朝人伪造禅让不太可能,《尚书•尧典》等篇可能是掇拾传闻组成系统之记录。禅让实质上是一种选举制,不仅是孔、孟等托古改制之说,也符合墨家“贵义”、“尚贤”的主张。
韶乐,又称舜乐,歌颂尧德,并示忠心。《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夔有非凡的音乐才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通过音乐达到人神相和的境界。“尽美矣,又尽善也”,故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夏、商、周三代《韶》可能是大典用乐。尧曰《大章》、舜曰《萧韶》、夏曰《大夏》、殷曰《大濩》、周曰《大武》,其中《韶乐》记载最多。彰显禅让,君臣和谐,天下太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云:“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汉书•礼乐志》“舜作招”。《世本•作篇》:“舜造箫,其形参差象凤翼,长二尺”。箫是《韶》主奏乐器。《礼记•乐记篇》:“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舜出身音乐世家,父瞽叟是乐师;舜本人也可能是音乐家或巫,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舜作《韶乐》很有可能。韶山是与舜和韶乐传说有关的一座山。清同治《湘乡县志》载:“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
舜的主要美德是孝和善。舜多次受继母、同父异母弟象和父亲的陷害而逢凶化吉。他原谅了歹人,成为二十四孝首位典范。中国传统伦理核心观念是孝。孝是善待、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意愿;推而广之,就是晚辈服从长辈。有了这种伦理道德,父子、长幼有序,社会秩序就稳定了。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推崇舜及其孝道。雷池地区自古多出孝子,二十四孝中有三孝王祥、孟宗、徐仲源在雷池有孝义活动,三孝祠可能与舜曾居此有关。后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孝扩展为三纲五常。
《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历试诸难,磨炼意志,与人为善。《孟子》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他向往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主张天子不应世袭。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舜德为先、重教化,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伦理上忍辱负重,仁爱敬孝;社会上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政治上施政以德,举贤任能;思想上以和为贵,人神共乐。正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舜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道德文化为内涵,通过儒传承,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
[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2]《尚书》相传有上千篇,孔子删为百篇,亡于秦朝;伏生《今文尚书》亡于晋朝,孔安国《古文尚书》亡于唐朝;只有梅赜《孔传古文尚书》流传到现在。这部书真伪杂糅,尧舜传说亦难免。顾颉刚过于雄辩,认为“尧舜禅让”起于墨家,《尧典》、《舜典》乃后人伪造。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内藤湖南或富永仲基“加上原则”与顾颉刚“层累地造成说”基本一致。王国维说:“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处理也”。(《古史新证》,第2页)李学勤认为《尚书·尧典》可与甲骨刻辞四方风名印证,所述四中星与唐虞时期符合,推测距今3600-4100年(西水坡“龙虎墓”与四像的起源,《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邵望平将中国史前文化圈与《禹贡》九州对比,指出“九州”有三代史实依据(《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 《尧典》、《舜典》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重新编写,并非凭空杜撰。
[3]《世本·作篇》:“伯益作井”。
[4]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文物世界》2001年第2期。
[5]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文物》1975年第1期。
[6]2002年湖南省考古所在九嶷山玉琯岩发掘出秦汉至宋元时期遗址,规模宏大;后又在隔江村发掘出夏代祭坑。湖南省政府于200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二)在九嶷山举行祭舜大典。
[7]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古史考》第六卷,海南出版社,2003。
[8]其后裔陈、胡、虞、姚、袁、田、孙、王、陆、车等百余姓,人口2.6亿之多,遍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1985年在香港成立了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9]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十册虞字条,第十三册尧字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10]裘錫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11]《容成氏》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249—293页(释文考释)。
[1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2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子羔》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183—199页(释文考释)。
[14]《唐虞之道》见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157—160页(释文注释)
责任编辑: 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