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行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行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行

老友话别中国文化知音

        昨天上午,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幕。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这场研讨会原本是为老朋友李福清庆祝80大寿准备的,没想到这位“中国文化的知音,走了”。

  为文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李福清(Boris Riftin)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享誉世界的著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众多领域都有精深研究,为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曾荣获苏联、俄罗斯政府授予的各种荣誉,还曾于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2010年,国务院总理在莫斯科向他颁发了“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昨天的研讨会开幕式上,李福清在中俄两国学术界的至交好友悉数到场,为他献上悼念的鲜花,默哀之际甚至有人抽泣起来。
        李福清生前有300多部著作,其中许多都已成为俄罗斯大学的教科书,俄罗斯驻华公使陶米恒就在大学中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魁立教授则讲述了李福清治学生涯的多舛:“他曾经被汽车撞倒过,很长一段时间失忆,连妻子都不认识。他晚年身患重病,最后得了肝癌。但他依然为学术而献身。中国年画这样一个并不大的领域,他都卓有建树。他让我们知道,无论研究对象是大是小,只要专注地去研究,都会得到有益于人类的成果。”

  老友逝世 倍感痛惜

        冯骥才对李福清的去世倍感痛惜:“中国文化的知音,走了!”冯骥才告诉记者,他从去年开始就筹划举办这次研讨会,想以此为李福清庆祝80岁生日。“我们本想开香槟,吃蛋糕,唱生日歌,折腾老头儿一下,让他高兴高兴。还精心为他出版了两本书,想给他个惊喜。万没想到,这个原本该喜庆的研讨会,成了对他的悼念。”冯骥才回忆,他与李福清结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刚刚译介到“前苏联”的第一篇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是由李福清翻译的。“可以说,我和李福清是通过文学认识的。但是后来他寄给我的著作,有关中国文学的越来越少,有关中国文化的却越来越多。戏曲、曲艺、民间文学、神话故事、年画……他对中国文化涉猎之广泛,研究之深入,见解之精到,令人震撼!他真是位伟大的汉学家。”

  对中国文化抱有“饥饿感”

        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主持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得知李福清师承汉学家阿理克,精通中国木版年画,于是对李福清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希望他能帮忙把俄藏中国年画的精品筛选出来。“没想到他花了三年时间,跑遍了全俄境内22座博物馆,一幅一幅地把所有8000多幅俄藏年画筛选了一遍。他编写的《中国木板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中,每一幅年画都由他准确断代,所有注释都是他亲自写的。这件事除了他,别人很难做到,因为别人没有他那么大的学问,那么大的热情。而他从来都是独自一人,没有秘书,没有助手。他所有稿费都用来买中国的书,自己的毛衣却磨到掉线。”冯骥才形容,李福清对中国文化有一种“饥饿感”,“他对中国文化的痴迷、酷爱简直无法解释。真爱都是无法解释的,所有真爱也都会付出一生。”

        冯骥才说,近百年来,中俄两国因为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背景,两国人民知之甚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学者一直保持着深度的学术交流,一直热爱彼此的文化。“学者让不同国度的人民真正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友谊更加牢靠。当我们急着叫中国文化走出去时,汉学家们已经把中国文化拿过去了。李福清就是其中备受尊敬的一位。他的路并没有中断,两国的年轻学者会继往开来,让中俄友谊世代长存。”

                 (《渤海早报》记者 杨扬  )

TOP

中国学界追思缅怀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


2012-10-20 12:03:43

    人民网天津10月20日电(记者陈杰)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上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

    李福清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汉学家,研究范围广泛,尤其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古典小说、中国民间年画、中俄文化交流史等领域成就卓著,迄今已用俄、中、日、韩、英、德、越等语言发表作品200余种。作为当代俄罗斯汉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人民的朋友,李福清为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李福清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 2010年国务院总理在莫斯科向他颁发了“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

    此次研讨会自去年开始筹划,是为了全面总结李福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也是为了庆祝他今年80岁寿辰。而当研讨会即将举办之时,李福清因病于今年10月3日在莫斯科去世。噩耗传来,中国学界为之伤痛,决定研讨会继续召开,以追思缅怀这位国际著名的汉学家。

    开幕式上,中外来宾手持鲜花送上对李福清的哀思,并参观了李福清的遗著和遗物展。

    俄罗斯驻华公使陶米恒、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罗博娃、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等共同追忆李福清,探讨李福清的学术成就和俄罗斯的汉学传统。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深情回顾了与李福清30多年的交往,他认为李福清是真正的学者,治学执著精到,忘我奉献,对中国文化热爱痴迷,有一种饥饿感,在中俄文化交流中付出了一生心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中国学界的榜样。他人虽逝,但他走的路并未终止,希望年轻学者继往开来,为中俄文化交流畅通无阻以及深层合作做出努力。

    李福清生前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有着密切联系。他曾作为唯一外籍委员参与由冯骥才主持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编写《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为了主编该书,他在3年间跑遍俄罗斯22个博物馆,翻遍馆藏中国年画的珍品,而且对这些年画确定年代、筛选注释。特别是作为《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的顾问,他写下8万字的长文研究俄藏中国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福清最早在俄罗斯翻译出版中国当代小说,第一篇是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也是冯骥才所作。冯骥才历时一年,主编了《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和《年画研究》李福清特辑,如期出版,献给挚友。(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