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样我都离不开”
“哪一样我都离不开”
2012-09-18 19:27:24 来源: 今晚报(天津)
为期十天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今天在北京画院圆满落幕,展览吸引文艺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纷纷前来观展,成为京津两地共同的文化热点。展览通过160余种中外版本的文学作品、80余幅不同时期创作的字画、十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以及大学教学的科研著作,全面梳理了冯骥才倾注最多心血、也寄予了他文化理想的四个领域。
展览过程中,冯骥才先后接受了全国多家媒体的采访,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演讲,另外在本月16日下午,冯骥才与广大读者见面交流,签售了新近出版的一套厚重大书《生命经纬》,并向大家袒露了自己心目中的“四驾马车”。“有朋友说,你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呢,可能会做得更好些。我笑道,这话你说晩了,现在哪一样我也离不开了,或者离开哪样我都不完整了。就像耳口鼻眼构成的脸缺一不可。这就是我吧。”
谈绘画
“我的绘画观与文学观不同,我的画太私人化。”冯骥才认为,文学之于他是一种责任方式,绘画则是一种心灵方式。“所以我说,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心灵才画画。从本质上说,我是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然而我的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很少出现在文学里,却常常流露在绘画中。我的文学不回避审丑,我的绘画却只唯美。”
冯骥才的绘画灵感多来自一时的心绪,一个融入心境独特的画境的不期而至。“我必须叫充满潜力的笔墨依从本人的需要,因此我相信,虽然不去刻意与众不同,但它一定是‘不一样的绘画’。”
谈文学
“写作于我似乎与生俱来。”作为作家的冯骥才,他的作品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有二十多个国家的译本。至今他仍保持着旺盛的写作活力。冯骥才说,自己喜欢笔在纸上行走的感觉。“这时,我感觉我思想的河流穿行在纷纭而峥嵘的生活的大地上。哪怕我错怪了生活,但写作那一刻我必须绝对真诚。”在他看来,“写作常常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搁笔不写了?等到我的心平静了,便把笔帽套在笔上吗?我想不会,作家的心是永远不会平静的;文学将伴我终生。”
谈文化遗产保护
冯骥才称这是一项“巨型工作”,而且是闯进自己的世界中来的。“她于我,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然而直至今日,我仍嫌自己觉悟得太晚。我们必须一边投身于山川大地,在濒危的文化中进行普查与抢救,一边在各个场合不停歇地呼吁、宣讲、传布,以唤起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切与保护的自觉。”
冯骥才真诚表示这一工作的漫无边际常常使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但从没有过一瞬想到放弃。“担当,是无比壮美的人生感受。”冯骥才说从没想到这项工作使自己更加了解与深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十年来,文化给予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为她做的。“她是养育我们的精神的母亲。有什么理由不撇开个人的事,牢牢守在她的身边?”
谈教育
冯骥才说,作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自己人生接过的最后一件大事是教育。“我到大学出于一种很强烈的现实责任。我说责任,是因为我身边缺乏年轻有识的有为人士,我要在学院建立起一支真正的人文的工作团队。我追求有生命的思想,即在思想里听得到现实的脉搏。”冯骥才认为大学的灵魂就是人文精神。“我想在大学校园的腹地建设一块纯净的人文绿地。为此,我院的院训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冯骥才说自己非常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应当首先由大学体现出来。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
作者:高丽
(本文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