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研究院为“非遗”保护培养高级人才
发布日期: 2012-06-28 来源:今晚报
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 记者昨天电话采访冯骥才时他讲,自己心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生,除了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外,他更看重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条件艰苦,需要我们拿出莫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激情,需要我们用全部的心去工作”。
首位“非遗”博士今毕业冯骥才研究院为“非遗”保护培养高级人才发布日期: 2012-06-28 来源:今晚报 本报讯(记者高丽)记者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获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身份招收的首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经过三年刻苦学习与田野实践,今天获得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已培养出高级人才。 冯骥才的第一位博士生冯莉的博士论文《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答辩委员
本报讯(记者高丽)记者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获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身份招收的首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经过三年刻苦学习与田野实践,今天获得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已培养出高级人才。
首位“非遗”博士今毕业冯骥才研究院为“非遗”保护培养高级人才发布日期: 2012-06-28 来源:今晚报 本报讯(记者高丽)记者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获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身份招收的首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经过三年刻苦学习与田野实践,今天获得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已培养出高级人才。 冯骥才的第一位博士生冯莉的博士论文《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答辩委员
冯骥才的第一位博士生冯莉的博士论文《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答辩委员对她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冯莉的论文扎实,紧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提出的观点对当前的工作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对她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冯莉的论文扎实,紧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提出的观点对当前的工作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第一个在理工科大学建立的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个用健在的文艺家名字命名的文化教育机构,第一个作家在高等学府建立的工作基地。院长冯骥才是我国当代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已建立起以冯骥才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队伍。自2001年建院开始,即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现当代文学硕士生,迄今已有多人获得学位,走上社会,奉献才华。2009年起,学院开始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方向的博士生,现已有在校博士生6名。学院多位教师都拥有人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第一个在理工科大学建立的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个用健在的文艺家名字命名的文化教育机构,第一个作家在高等学府建立的工作基地。院长冯骥才是我国当代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已建立起以冯骥才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队伍。自2001年建院开始,即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现当代文学硕士生,迄今已有多人获得学位,走上社会,奉献才华。2009年起,学院开始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方向的博士生,现已有在校博士生6名。学院多位教师都拥有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
记者昨天电话采访冯骥才时他讲,自己心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生,除了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外,他更看重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条件艰苦,需要我们拿出莫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激情,需要我们用全部的心去工作”。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 记者昨天电话采访冯骥才时他讲,自己心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生,除了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外,他更看重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条件艰苦,需要我们拿出莫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激情,需要我们用全部的心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