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追访传承人(八)——初识麦秆贴

追访传承人(八)——初识麦秆贴




走进浦江县博物馆,在众多藏品中,总有一件或几件能吸引观众驻足流连的精品,麦秆贴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一件该作品由一百多斤特等麦秆皮剪贴而成。全长2380厘米,宽110厘米,内含人物810余位,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有牲畜83头,又有虹桥等大小桥梁17座、大小房屋100多幢、大小船只29艘、轿14顶、车13辆、树180棵、商店、摊贩等,各具特色。只见画面上人烟稠密,货物云集,各种景物错落有致,惟妙惟肖,这幅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蒋云花和其徒弟的创新下显得愈发精湛动人。

  蒋云花,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麦秆贴的传承人。展览于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出自这位大师之手。麦秆自然的光泽、恰到好处的韧度使得这幅由麦秆贴做成的《清明上河图》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一度成为世博会上的焦点。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对于麦秆贴并不是那么了解。甚至难以相信,小小的麦秆竟能做出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

       麦秆剪贴,又称麦秆贴画,是以麦秆为原料,经浸泡、剖刮、漂白、染色和拼接等多道工序剪贴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1]在中国,麦秆贴画制作的分布较为广泛,以广东潮州、浙江浦江、黑龙江、广西为主要产区。浦江,隶属于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气候温暖潮湿,适宜大麦的种植。民间工艺品花边、草编、麦秆贴、竹木雕及剪纸,久享盛誉。其中,浦江麦秆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浦江县志记载:麦秆贴于明代末叶开始在本县流行。

    浦江麦秆贴由麦秆团扇芯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 工艺品。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建国后,麦秆贴画的技艺有很大发展,从单一的平面剪贴发展到立体剪贴造型,如立体堆贴成金鱼、鸳鸯、锦鸡、熊猫等。并有以麦秆工艺制成花瓶的插花及书签。

        浦江麦秆贴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工艺复杂。选取大麦秆作为主要原料,它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观感都独具一格。贴画用的麦秆一般选用大麦秆的第一、第二节,剪下来后未经处理的麦秆叫做麦秆管。用来贴画前要经过浸泡、剖刮、漂白、染色和拼接等几道工序。首先把剪好的麦秆管放入清水中浸泡10天左右,然后把已经浸泡好的麦秆管用刀剖开、刮平。再进行分层,即分为麦秆皮和麦秆肉两层。麦秆皮刮得越平越好。麦秆皮呈条状,称麦秆条。再是用硫磺熏蒸或露天漂白,将麦秆漂白到理想的纯度。最后把刮好的麦秆条放入有燃料的水上煮沸,捞出后再用清水漂净、晾干。麦秆剪贴除了专用的麦秆材料外,还需要辅助材料,如粘合剂、底板等。其常用的工具有笔、刀、尺、镊子、针等。麦秆贴画在保持麦秆的自然光泽、质感与纹理的基础上,吸收了国画、版画、烙画、编织、剪纸、雕塑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使麦秆剪贴作品的自然光泽、质感和整体效果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浦江麦秆贴画按其形制可分为小品、挂屏、立地屏风等;按制作方法可分为平贴画和立体贴画两种;按颜色可分为彩色、本色(本色即麦秆贴的天然色)和水墨色贴画三种。麦秆贴画属高档工艺品,它韵味隽永,高雅别致,具有色泽鲜艳、光洁度好、立体感强、形象逼真等特点。适合室内布置装饰之用,大型麦秆贴画可用于会议室或客厅陈设,中小型的可供家庭室内装潢,小品可用于各种贺卡、请柬与书签等,是馈赠亲友的极佳礼品。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