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新“24孝”行动标准引争议

新版24孝新潮还是无聊?支持者称契合老龄时代

中新网 2012年08月22日 08:36 来源:新华日报 

  “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一面世便引发争议。是与时俱进的新潮,还是空洞无聊的说教?  

  甲方

  契合老龄时代的中国

  这24条,说它好,是因为不是愚忠愚孝的训教思维,不是没有内容的空洞说教,而是触及了很多现代人容易忽略的内容,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对于年轻人压力很大的现实来说,这种提醒非常有必要。

  这种行为标准,毕竟不是法律,它能够起到的就是一种倡导、提醒的作用,不必要用一刀切的思路去挑剔——主观上想要孝敬父母的人,能从中看到改进的地方,能参照找到一些自己行为的不足,就足够了;至于有些内容因为你的特殊情况做不得,谁又会怪罪你、揪着不放呢? 普沙岭

  与传统24孝相比,新24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新旧之间的变化只在形式,其内在的精神与道统一以贯之。法治社会,外在行为的规则约束逐渐取代了内在的精神自律,法律与道德的分野让孝道很难再寻求法律保障。于是,一种规劝意义上的孝道行为标准,更有助于唤醒民间风尚。

  傅达林

  乙方

  背离了现代子女的现实

  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有的是“低头赶路”的匆忙,有的是近乡情怯的慌张,有的是看淡未来的迷茫……“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等要求,无疑奢侈而残酷。别说“经常”,就是领着爱人、子女偶尔回家转一转——无偿加班的劳资关系会“放行”吗?单位的带薪假肯“点头”吗?层层设卡的高速公路肯“优惠”吗?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之际,“家”动辄就是千百公里外的一个港湾,路程辗转、成本高企,如果城市的这头不能让我们的父母顺利“进城”,而老家的那头又不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子女“返乡”,那要想实现新24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基本上仍是“难于上青天”。 邓海建

  尽心奉养父母是为孝,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个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认识水平不同,对父母尽孝的方式理所当然会存在差异。新24孝标准出台之后,很多网友都暗自对照,结果却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完全做到。但谁又能够说,我们的网友都是不孝之子呢? 刘昌海

TOP

“新24孝”引关注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只能做到5条

中新网 2012年08月23日 14:42 来源:今日早报

  有学者认为,传统孝道出现式微,重塑孝文化迫在眉睫

  全国妇联老龄办近日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引发热议

  “新24孝”,你做到了几条?

  网调显示大多数人只能做到5条  

  有学者认为,传统孝道出现式微,重塑孝文化迫在眉睫

  □见习记者 纪驭亚

  百善孝为先。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发布了“新24孝”行动标准。“教父母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陪父母看一场电影”……当下比较时新的关键词都被列入其中。新标准一发布,就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很多网友第一反应就是“愧对父母”。

  在杭州19楼论坛中,一个有关“新24孝”的投票帖已有近4万人次点击。投票结果显示,“新24孝”中,仅有5条有超过半数的网友表示能做到。“看了‘新24孝’,才发现做个孝子这么难。”在帖子中,如同此类的网友感慨比比皆是。

  大多数网友能做到其中5条

  近日,一个名为“新‘24孝’,斑斑惭愧了,不知道大家做到了几条?”的投票帖在杭州19楼论坛中非常火爆。帖子将新24孝一一罗列,让网友投票表示自己做到了哪几条。

  截至昨天,已有300余人参与了该项投票。投票结果显示,能做到“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的网友最多,达到244人,“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等4项也有超过半数的网友表示自己能做到。而“为父母建立关爱卡”成了网友最难理解的,也是投票人数最少一项。

  “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这一项虽然得到了54票,但这些票数绝大部分都来自年轻人,年龄稍长的网友则表示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心里很爱父母,但日常生活中说这些话也挺不好意思的。而且,父母比我更传统,我要是真说了他们可能还接受不了。”已经是个3岁男孩爸爸的李先生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并不能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尽孝还是要用父母子女都舒服的方式更好。”

  要做到“新24孝”,心有余力不足

  “昨天一回家,老爸就跟我唠叨‘新24孝’,还逐条打分。仔细算下来,我只做到了其中的一半。可我也做了很多标准中没有列入的事情来孝敬父母。我到底算孝还是不孝?”网友“妞妞”的疑问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

  有不少网友认为,新标准虽然制定得挺详细,但大多需要有物质基础、时间精力来支撑,以自己眼前的境况,恐难全部实现。而更多人则表示既赞同又无奈:想常回家看看,但工作太忙,父母又不住在同一个城市,想做“24孝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标准在城市里推行或许不错,但如果放到农村,起码有一半都不太现实。”网友张先生说,自己父母还在农村老家,“对这些没有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子女及时给生活费,定时带他们做体检,陪他们聊天才是比较实际的尽孝办法。”

  今年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莎莎则在比照完“新24孝”后,也有些无奈。“我开始参加工作,薪水不高,偶尔还要靠父母支援我一点。给父母零用钱或者给父母买保险,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太难了。”

  而“新24孝”对家在异地,身在杭州打拼的“杭漂”族来说,还更多了一层意味。王超家在成都,远离父母,独身一人在杭州打拼的他,因为工作繁忙,春节都不一定能回家。

  “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过家了,只有和父母打打电话。“王超说,在网上看到“新24孝”,很多网友说能常和父母一起吃饭看电视逛街,我突然特别想念老爸老妈,也特别愧疚自己的不孝。”

  “新24孝”与其说是标准,不如说是镜子

  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新24孝”并不是强制要求实行的规范,更多的是希望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让大家对孝道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与其说这24条是标准,倒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父母盼望的未必是挣来的钱,而是看到子女熟悉的身影,期待一声亲切的问候。”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论坛里一部分网友的支持。“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尽孝的方式,‘新24孝’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醒我们要心中有孝。”网友冯先生说。

  有网友认为,与传统24孝相比,新24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新旧之间的变化只在形式,其内在的精神一以贯之。

  有学者认为,“新24孝”标准的出炉,折射的是传统“24孝”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当下,传统孝道出现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