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宗教与民间信仰”系列文章:浅析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问题

“宗教与民间信仰”系列文章:浅析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问题

作者:周玉苹 温州大学2010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信仰是全世界人类的普遍现象,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信仰形式的出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族群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形式。对面中国如此庞大的信仰体系,我们能否将这些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是众多学者探讨的一个问题。结合课堂老师相关知识的介绍,本文就此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浅析,阐述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信仰。如果将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字: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 族群认同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各个民族在对这个终极无限的表达中,无不受本民族文化发展、地域环境、思维语言能力的影响,因此,各个民族的终极无限的呈现方式就不同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对自己心中王国宗主的向往与精神归依所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刚才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是这样解释宗教的本质意义。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属原始崇拜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同时又受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影响,使多种信仰交融并存,并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风格。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的民间信仰是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一、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讲述。
在原始人类智力和能力很不发达的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出自内心地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力感,日夜冷暖的更替轮回,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信托,感到越发的困惑与无助,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与不安,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背后的那种不可琢磨的伟大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顿生一种难以抗拒的顶礼膜拜之感。从而导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人类就不断地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力量尽其所能地描述表达,在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强弱的不同阶段,在生存环境不同的不同地域,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形象、性质表达各不同,并且形成的宗教经典体系、宗教仪式、规章制度也是不同的,即宗教情感的外在载体、表现方式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从本质上看,中国的民间信仰之所以香火不断的原因就是人们通过各种信仰崇拜来达到趋利避害,祈福消灾。从本质上看,两者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从早期产生的本质上看,民间信仰属于宗教信仰。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民间信仰不能算是宗教信仰,但它们都是人类信仰中的不同形式。如果一地的民间信仰如果有一天能发展到三大宗教的状况,那么我们这时可以将其为宗教信仰也就无可非议了。在全球,宗教信仰更多的与各个国家的政治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民间宗教信仰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形式自发的在进行着。
三、将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的积极意义
将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的积极意义,老师已经在课堂上提及很多的方面。在此主要强调和阐述将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族群认同感这方面的意义。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怎样有效的积极引导各民族在充分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形成一个和谐团结的局面是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世界上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出现的冲突和动荡的局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内部逊尼与什叶的冲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 (伊斯兰和尤太教共同圣地耶路撒冷),当下不能说宗教信仰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行解决,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这些争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如果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也许就没有十字军,没有三十年战争,没有巴以冲突了.。同样,对于中国在解决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很好的个案就是对西藏的管理。
其次,将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的范畴,有助于多对我国民间信仰的管理,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宗教信仰的社会作用,加强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元,兼包并蓄的局面。这些大型宗教交流活动,展示了中国宗教界的良好形象,宣传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促进了民间交流。我国宗教界还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宗教组织友好交往,组织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国际性宗教会议和宗教活动。目前,我国各宗教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保持着友好联系和交往。
第三,在交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从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民族最明显的文化标志还在于信仰体系的固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族群认同。虽然这种认同也存在着相似的认同差序格局。由共同信仰建立起来的族群认同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例如中国的春节,这是在全世界各个角落辨别华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尽管我们当下不以这个来作为合法的确认方法。通过将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的范畴,就是要将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结合起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 借助媒体和公众的互动式参与, 构筑文化和政治的公共空间, 对社会认同再构造起到积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 9 4 3 年提出“ 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 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 。一般来说,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而这种归属感的外部表象就是人的一个信仰意义的体现。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我们周围的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行动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符合大众行为的,不属于另类独行的,总是在大众可理解的规范上作出言语或者行为才能得到认同,当然,这个标准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而自然形成的一个有效团体认同。在坚持社会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 逐步会形成民间信仰的社团, 逐步将社会成员吸纳进各种文化社团组织, 形成一种社会成员认同社团、社团认同国家的认同建构路径。例如我们当下一些大陆团体与台湾之间的友好互动往来。我们在海峡两岸互动的过程中更多提及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民族等等之类,以此来获得彼此的认同感。
由此可见,将民间信仰纳入宗教信仰的范畴的积极意义是由此可见的。但是面对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的局面,开展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可以想象和预见的的。我们可以看看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多元文化一体格局的理论,其中几千年的历史代价是多么的沉重。

参考文献:
邱尚琪. 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 山西大学 , 2005
叶涛, 周少明主编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论文选/[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宋兴川. 重视我国宗教心理学问题的研究[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2004,(01)
(法) 葛兰言著 程门译中国人的宗教信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邱尚琪. 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 山西大学 , 2005
李云华. 民间信仰与宗教[J]. 中国宗教 , 2004,(09)
邢莉主编,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