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00岁水峪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新网 2012年07月10日 15:49 来源:北京日报
遍布水峪古村的128盘石碾是该村一道历史人文景观。 郑庆祥摄
水峪村杨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本报记者 巩峥 通讯员 陈艳军
一条S形的石板路,绵延穿过山村。路旁,100余套、600余间百年历史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的院墙全由石块垒成,屋里斑驳的雕梁画栋诉说着沧桑的历史。走进房山深山中的南窖乡水峪村,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昨天,记者从房山区政府了解到,水峪村将作为今年本市唯一候选村落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水峪村形成于明朝初期,沿河谷而建,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全村现有448户人家。漫长的历史沿革,为村里留下的有古老的民居,还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古宅、古碾、古中幡并称水峪村的“三绝”。
站在村南山上俯瞰,整个村面南背北,一条S形的青石古道绵延穿过。古道两旁、缓坡之上,100余套、6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位于西侧山上的杨家大院,保留得最为完整。老院子的地基、墙体皆用当地的青石垒成;墙皮由石灰、煤粉构成,色调青灰;檐下、阶前偶现斑驳的石雕、砖雕、木雕。
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四进四出;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至今,院内还分别住着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游客到此寻访,他们都会热情地讲上几段有关老宅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杨家大院之外,村中古建里的街屋、先生院、东西瓮桥、罗锅桥、娘娘庙、赏月丘、鸳鸯井、雌雄双槽等,也各有一段传奇历史。
水峪村中还分布着道光18年间、光绪24年间等大小不同、用途各异的石碾128盘,全部由当地所产青石制作,碾盘碾砣花纹各异。2008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收藏之最证书。这一盘盘石碾是水峪村的传家宝,现如今仍为人所用,成为水峪村的一道历史人文景观。
水峪村南岭中还有条古商道,这条古商道长逾百里,向西能和闻名遐迩的乌兰巴托古商道交汇。水峪商道古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没修国道之前,古商道是西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路。后来修建了国道,有了汽车,这条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和繁华,只留下牲口的蹄印掩于杂草之中。
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由30人组成的中幡队,经过2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峪中幡队还代表房山区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的演出活动,从此声名远播,专程邀请他们出山表演的组织络绎不绝。中幡表演也成为水峪村招待游客的“保留项目”。
链接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市已有四个
爨底下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村子四面环山,现完好的保留着76套、689间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
灵水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千年古村,最兴旺时期是明清两代,古代出过举人,近代出过学子,现代出过名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琉璃渠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背靠九龙山,面临永定河。从元代起,当政者即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后又修水渠至此,村子因此得名。琉璃渠村作为琉璃之乡而声名远扬。
焦庄户村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就坐落在这儿。这里背倚层峦叠嶂的燕山——三十里山峰,峰峰相连,层林尽染;环抱碧波潋滟的金鸡河——十八湾河水湾湾相挽,山水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