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马伯庸:高考民俗节考

马伯庸:高考民俗节考

大家好,我是2408年的一位古代民俗学者,我的研究方向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民俗。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课题,是在几百年前流行于神州大地的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之一——高考节。
        高考节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兴于七十年代末。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时间基本定在每年的六月。有学者宣称,古代高考节的起源是对知识之神的崇拜,人们在这一天献出自己的孩子,向高考之神供奉祭品,祈祷人类知识传承永不断绝。古人对于高考节的热情前所未有,根据研究,几乎每个未成年人都要花上十二年时间来筹备过节。
高考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静默仪式。高考节与其他中国传统佳节最大不同是,它特别安静。可以这么说,高考节是中国最安静的一个节日。从高考节前三天开始,所有参与节日的人都变得特别安静,甚至不允许周围环境有一点噪音,唯恐这样会触怒高考之神。这一点,与印度教的静默节很相似——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锣鼓喧天,连载歌载舞都不许,更别说汽车鸣笛或者深夜施工了。
       第二阶段,叫做献祭仪式。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两天到三天,每一个家庭都会把自己的适龄子女献出来,放在祭坛之上。祭坛是矩形房间,里面会容纳二十到三十名未成年人,通常会安排两到三名成年神职人员协助。全国参与这个仪式的未成年人有上千万人,遍布几乎每一个省份,他们会在同一时间进入祭坛。
        虽然高考节的基本内涵,是献出子嗣蒙神悦纳,但一些学者误解了献祭的意思,不是指肉体的牺牲,而是精神上的奉献。这些未成年祭品们需要做的,是带着由教育部开光的法器“准考证”,进入祭坛。他们会得到一些纸,纸上事先印有高考之神的神谕,他们必须要在两天之内,分别用文字、数字、外文画圈字母表以及更为玄奥复杂的理论体系——出土文献将之称为“理综”和“文综”——在纸上写下与神谕相应的回答,这视为与高考之神进行交流。在之前三年,这些苦修者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刻苦的针对性训练,其艰苦程度是今人所无法理解的。
       顺便一提,在这些未成年祭品参与献祭仪式时,他们的直系亲属会聚集在祭坛之外肃立,直到结束。这种肃立从来没受过天气影响。
仪式结束后,这些神谕将会被教育部的执事收回。接下来的数天,高考之神会附身到数万名教育裁判所的司铎身上,通过他们表达自己的喜恶。有些祭品会获得褒奖,有些则不被喜欢。得到褒奖的家庭,会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失宠的祭品会在次年被重新献上,有的极端案例甚至会持续五到六年。
        当献祭阶段结束以后,接下来就进入高考节的第三阶段:狂欢节。
        经历了献祭仪式的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都会陷入狂喜。这种狂喜行为有早有晚,有的在一走出祭坛之后就开始,有的要等回到家中。有的还会捣毁祭祀器具、撕碎神谕文书,整个人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狂热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规律大规模地进食,不分昼夜地在线测试交互性电脑程序,在国境内进行长距离移动等。这类狂潮通常要到本年9月初才会告一段落。而一些不幸的未成年者,则很快转入苦修状态,准备次年的祭坛再开。
        以上就是本人对古代高考节民俗的一些粗浅研究。囿于史料的不足,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精准,可能会对古人的行为造成误读。希望今后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炉,以还原古代高考节的真正原貌。

转自:VISTA看天下  http://www.vistastory.com/index. ... _id/3656/newsc_id/0

sa-wa-dee-krab

TOP

马伯庸

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人称“网络鬼才”。在网络上发表过大量评论、杂文、历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说,范围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以此为乐。曾荣获2005年度科幻世界银河奖,是2010年人民文学奖得主。

TOP

从这篇文章看,是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其实还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不要认为现在不是民俗的东西,也许百年后就会成为民俗,得到学者研究;也不要以为现在是民俗的,将来还是民俗。民俗是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属于这个时代的民俗。我们不应该纠结那些所谓“古老的”“文化传统”,传统固然好,但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并非“非遗保护”所能取代的,而是在于教育本身,我们宣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但我们基本上是停留在表面化的接触,似乎还未注入内心深处的接纳!民俗存在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我们不能以全民的意识形态,将个性抹杀。就拿节日来说吧,就是如此,我们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设为节假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节日文化的某种认同,但在学者和媒体的宣扬中,节日似乎也在变得平庸,似乎要用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让所有中国人、世界华人、华侨都接受这种统一,如果是这样,这种节日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个性,更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我们讲究文化的多元性,,所以不仅要保持共性,更需要抓住个性,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前进的动力。

TOP

回复 3# 的帖子

楼上要是没有最后一句会更好。

现在最怕的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沦为某种话语霸权的工具,所以诸如民族文化,发展,前进。。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无意识的表达了,但仔细揣摩这些话语,其实是“话在说我们”,不是“我们在说话”,我们搞清楚什么是民族文化,什么叫发展前进了吗?


媒体有媒体的逻辑,作家有作家的话语方式,社会历史,世间百态。。。不是都跟民俗学有关系,我们要尽量缩小我们思考的范围,神马中华文化,多元统一,节日文化。。。最好都是口号,因为经常这样说话,不利于我们思考的精细和准确。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我经常被多元一体啊小猫咪

TOP

我表示很无赖。躺着也中枪……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2-6-24 20:08 发表
楼上要是没有最后一句会更好。

现在最怕的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沦为某种话语霸权的工具,所以诸如民族文化,发展,前进。。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无意识的表达了,但仔细揣摩这些话语,其实是“话在说我们”,不是“我们 ...
同意。“爱国主义”之类大词欺骗性很大。另外,可以少说“我们”,而简单说我。我认为如何如何,不去代表别人。个人说的话个人负责,错了也只是个人错了,而不至于连带别人
个人甚至以为,没有什么人又资格随便代表别人,每个人只能代表他自己,也只有代表自己的资格

TOP

引用:
原帖由 孟令法 于 2012-6-24 13:00 发表
从这篇文章看,是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其实还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不要认为现在不是民俗的东西,也许百年后就会成为民俗,得到学者研究;也不要以为现在是民俗的,将来还是民俗。民俗是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 ...
各类制度也很无辜的说啊~
制度之下,适者生存,适者荣耀~

TOP

标题

存在即合理,合理并非皆民俗,但定为民俗者,定是曾经、现在合理过的,有的以后还会合理。什么为合理,与时俱进,时位移俗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