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教师——褚潇白

民俗学教师——褚潇白

褚潇白

                                                                          
褚潇白,浙江海宁人, 1978 年初夏生于上海徐家汇。复旦大学文艺学(西方美学)硕士,艺术人类学博士。
研究方向:宗教文化的符号人类学解读、民族地区传统知识研究。
主要论文:
1 、《拜占庭圣像画中的精神性动感》,《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9 期;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佛寺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佛教文化》, 2007 年第 3 期;
3 、《记忆·对话·真理性意味——由独龙族文面习俗研究现状引发的困惑与反思》,《云南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5 期;
4 、《反观与超越——拜占庭圣像画中基督形象的本体论意义》,《人文艺术》第七辑, 2007 年 12 月,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宗教类) 2008 年第 6 期;
5 、《“禅学研究”与“禅学体修”》,《法音》, 2008 年第 4 期;
6 、《从埃及亡灵画到拜占庭圣像画》,《世界宗教文化》, 2008 年第 4 期;
7 、《佛教造像与慈悲之美》,《佛教文化》, 2008 年第 5 期;
8 、《儒家与基督教伦理中的“诚信”与人格》,《中国宗教》, 2008 年 9 月;
9 、《论云南省德钦县佳碧村传统藏族民居的风格与改良》,《中国藏学》, 2009 年第 4 期;
10 、《社会反常与文化应激中的艺术创作——试析北平辅仁大学基督宗教图像本土化尝试( 1930-1949 )》,《基督教思想评论》, 2009 年 8 月;
11 、《明清之际中国基督教绘画中的基督形象》,《神学美学》第三辑, 2009 年 10 月;
12 、《弗洛罗夫斯基的文化神学及其历史方式》,《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 2009 年 12 月;

其他:
1 、翻译作品:儿童文学《公主与妖魔》(乔治·麦克唐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2 、《云南中甸藏族自治区民居现状调查报告》,云南生物多样性及传统知识保护协会, 2007 ;
3 、《上海天主教现状调查报告》、《上海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宗教与和谐社会”调查项目“突出贡献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8 ;
4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地区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技术》(副主编、主笔),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圣像的修辞: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



内容简介
  《圣像的修辞: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以符号人类学为主要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基督教和反基督教绘画中耶稣基督形象的呈现形态及其人类学意识。《圣像的修辞: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力图呈现如下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基督教绘画中耶稣基督形象的符号形式;其次,各种不同形式之耶稣基督形象的符号微调过程;最后,通过分析种种耶稣基督形象的表现方式,呈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大变动时代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类学意识。《圣像的修辞: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较细致地分析了基督教绘画艺术的赋予形式,尤其是它所基于的民俗文化折射在耶稣基督形象上的要素,以显示各种不同形态基督教绘画的特殊的修辞学含义。
·查看全部>>



目录
读褚潇白《圣像的修辞》

致谢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
第一章 明末至清中叶基督教艺术中的耶稣基督形象
第一节 耶稣基督画像的展现及反应
一 基督宗教画像的流布方式
二 反应
第二节 从祈福标记到宗教符号
一 无名者耶稣基督
二 《程氏墨苑》的成年基督
第三节 符号的意义扭结与呈现
一 十字架与救赎
二 《诵念珠规程》与《天主降生出像经解》中的十字架耶稣
第四节 符号表现形式的微调
第二章 内地会传教画的耶稣基督形象
第一节 耶稣基督形象的制作者
第二节 寓言叙事的中心与边缘
第三节 寓言叙事中的救赎母题
第三章 太平天国运动的耶稣基督形象
第一节 天兄耶稣之所指
一 奇梦叙述中的天兄耶稣
二 拜上帝教的神功崇拜
第二节 天兄耶稣之谱系
一 家族伦理与人间基督
二 差遣的单数形式
三 差遣的复数形式
第三节 天兄耶稣之经世
一 差遣的经世特征:代赎
二 差遣之空间性分析视野中的耶稣基督形象
三 差遣之时间性分析视野中的耶稣基督形象
第四章 19世纪反教漫画中的耶稣基督形象
第一节 民俗性符号的二元结构
一 乡绅群体话语的符号学分析
二 反教画中符号的身份分析
第二节 强化二元性符号结构的外在要素
一 耶稣符号的情绪分析
二 二元结构斥力之加深
第三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耶稣基督形象(一)
一 “非基督徒/基督徒”和“人/兽”之二元对峙
二 猪作为符号的权力疆界分析
三 民间传言的符号方式
第四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耶稣基督形象(二)
一 清末教案:非理性背后之理性
二 反教运动的知识论基础
第五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耶稣基督形象(三)
第五章 《天路历程》中文版的耶稣基督形象
第一节 《天路历程》的民族志修辞学(一)
一 《天路历程》的民族志形式
二 《天路历程》不同版本的修辞学
第二节 《天路历程》的民族志修辞学(二)
一“门”的隐喻性转义
二 《天路历程》之章回体叙事
第三节 《天路历程》的民族志修辞学(三)
第四节 《天路历程》的本体性修辞学
第五节 《天路历程》的本土性修辞学
第六章 土山湾画馆与耶稣基督形象
第一节 耶稣基督形象和美的深描
一 耶稣基督形象的深描
二 美的形式之情景相关分析
第二节 耶稣基督形象的空间形式重塑
第三节 耶稣基督形象的内在空间形式
第四节 耶稣基督形象的外在空间形式
一 耶稣基督形象与有位格的人
二 美的符号与记忆的治疗
结论
第一节 耶稣基督形象的变形:本土性意识的多维呈现
一 主动方变形
二 接收方变形
第二节 代赎意识与自我救赎意识:变形过程中的张力
第三节 还原为本土性意识的本土化问题
参考文献
中英文摘要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末至清中叶基督教艺术中的耶稣基督形象
  自基督教诞生之日起,耶稣基督形象便开始了其蕴载多种含义的过程。明末基督教第三次传人中华大地时,耶稣基督形象及其内涵在西方已历经十六个世纪的漫长层累,《圣经》记载中的那位耶稣基督在各种层面上被详尽诠释,这一形象自身已是一个包含了多束意义丛的集合体:他不仅是拯救者弥赛亚,也是拉比(教师)、万王之王、人子、“灵魂的新郎”、“永恒的明镜”、和平之君和解放者,等等。耶稣基督的意义集合体之丰富使耶稣基督的形象具有隐喻的性质。耶稣基督形象的隐喻特性与耶稣基督在基督教信仰中身份的确定性(神子和人子),使得他具有多层面的可解释性和塑造性。一方面,好比维克多.特纳在《象征之林》中论述的“支配性象征符号”,由迥然不同的“各个所指因其共具的类似品质或事实上或理念中的联系而相互连接”,耶稣基督形象已然成为基督教中当之无愧的主要象征符号;另一方面,通过漫长的文化和形象塑造的层累关系,耶稣基督形象的隐喻性也必然被重新诠释。也就是说,已经被符号化的耶稣基督形象还有被再符号化的空间。这就是“支配性象征符号”会因着与它所传人的文化之间的关联,去寻找两者之间最可能相关的品质和描述。看起来它是在调整耶稣基督形象的形式,本质上,它是在调整与其发生关联之文化的内在关注,即把作为耶稣基督形象之象征符号的某种文化作为被调整的对象。简要地说,在这种符号化和再符号化的过程中,耶稣基督形象需要适应某种文化,它是接收方;然而由于基督信仰有其支配性的象征符号,它不会丧失其支配性的部分,因此它其实又是主动方。也就是说,就基督形象的符号化而言(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被再行表达),基督教是接收方;然而就基督形象使得该特定文化被再符号化即接受基督形象并且通过基督形象被描述和表达而言,其实该特定文化是接收方。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