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考研咨询】求助!

【考研咨询】求助!

今年,中大中文系民俗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一道名词解释题:BP分类法。
我查了好久都没有查到民俗中的这个分类法的解释,想在这里向大家请教一下民俗学当中的BP分类法是什么。
谢谢!

TOP

第一,青瓷兄肯定没有读过中山大学的指定教材,教材中有答案。指的是鲍尔特在纪念《格林童话》100周年时编撰的《格林兄弟故事索引》中所提出的按序号称谓来表示的故事分类法。
第二,不知道这道题是哪位仁兄出的,出这道题很不厚道。因为除了中山大学的教材,别的教材中都没有提过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显然已经过时了。
第三,我离开中山大学这么多年了,很不应该再就中大的试题发言。但我想,为中大好,真的不应该再用这样的考题来考学生了。
第四,索性再多一句嘴,既然青瓷兄报考了中山大学,就应该找本中山大学的指定教材来认真学习一下,无论拿这些书出题是否合理,也不管它的答案是否正确,关键问题是,你得通过他的考试。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09-1-20 21:18 编辑 ]

TOP

谢谢施老师指导

施老师,您好。很惊喜是您给我回的帖子。
中大今年指定的复习教材是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叶春生老师的《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另外就是复试周星主编的《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初试时,前三本都复习过了,复试的教材没看。
我想要问问BP分类法,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在民俗学里是不是真有这样一个分类法,给自己一个说法。考完之后,我自己也能感觉到无缘于中大,这只能说是自己学艺未精,不能怨题目出得偏。不过,没有考上中大,只是失去了继续专业地深造的机会,不妨碍我对民俗的兴趣。有机会,还请多指教。
真的非常感谢您的回复!

TOP

引用:
原帖由 青瓷面具 于 2009-1-19 23:00 发表
今年,中大中文系民俗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一道名词解释题:BP分类法。
我查了好久都没有查到民俗中的这个分类法的解释,想在这里向大家请教一下民俗学当中的BP分类法是什么。
谢谢!
这应该是《民间文学概论》的题目吧?
每年出题,也为难出题老师,只好出一些往年没有考过的知识点来考学生。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说实话,那天看到楼主的求助帖,我也摸不着头脑。

今天开会时跟爱东提到这道考题,才知道他已经在论坛作了回复。刘魁立教授正好也在场,我们随即半开玩笑地说“考考魁立老师”,没想到他三言两语就道出了原委,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反正我是答不出来的。随后魁立老师提到他本人写过的一篇有关类型索引的论文中有具体信息。

刚刚上网查到了这篇论文,这里将相关段落拷贝如下,供楼主参考:


[刘魁立]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5-06-02  作者:刘魁立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2226


一、编纂索引的缘起和最初尝试

    格林兄弟于1812—1814年发表以《格林童话集》闻名于世的德国民间故事记录(《Kinde-und Hausmarchen》——《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在民间故事搜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阶段。从此,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民间故事搜集工作,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相继开展起来,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在欧洲搜集和印行了不可胜数的故事资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一项工作至今仍方兴未艾。[1]除掉出版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之外,还在学术单位的档案馆里和有关的私人手中积累、保存了难以统计的民间故事资料。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一百余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民间故事搜集工作的“黄金时代”。

    19世纪前半期格林兄弟除以科学的方法搜集和出版民间故事之外,还著书立说,研究民间文学问题,使民间文艺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如果把他们以及其追随者的活动算作是欧美民间文艺学史的第一章的话,那么民间故事研究作为民间文艺学的一个部分已经存在近两个世纪了。

【从略】


五、专题索引和区域性比较索引

    除就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民间故事编纂的情节索引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种专门为某一部民间故事集所编纂的类型索引。这就是有关格林兄弟所记录的民间故事的情节类型索引。格林兄弟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内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搜集出版的德国民间故事(1812—1814)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纪念《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出版一百周年,捷克著名的民间文学理论家尤·波利夫卡同德国民间文艺学家约·鲍尔特编纂出版了五卷集的《格林兄弟故事索引》一书。[13]鲍尔特和波利夫卡在索引中就格林兄弟故事集中的二百个故事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列举出当时已经记录下来的流传于世界各国的同一情节异文的篇目,详尽地标明国别和出处。这部索引以“BP”作为代号,在欧洲各国为所有民间文学工作者所广泛利用,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汤普森在修订阿尔奈索引时,以及其他学者在编纂各国索引时,都曾大量援引过BP索引中的丰富资料。


【从略】
-------------------------------------------------------------

注[1]和注[13]中都提到了Bolte J.und Polivka G., Anmerkungen zu den kinder-und Hausmarchen der Bruder, Grimm,Bd.V.Leipzig,1932;……
其中的Bolte J.und Polivka G. 即BP的由来,鲍尔特和波利夫卡的姓氏首字母。
该文写作于1982年2月;另见《刘魁立民俗学论集》,第354-391页。

不论怎样,还是严重同情楼主,也非常赞同爱东的“多嘴”。这道题确实很偏,不是专门研究故事学的人是很难答得出来的。鲍尔特和波利夫卡的那本专著应该还没有中译本,就有关类型学和故事索引的学术史来说,即使看到过魁立老师的这篇长文,消化起来也得费一番功夫的,此外,要记住那么多的外国学者的姓名也得记性好才成。

这篇论文其实我原来也看过的,可能当初也是我放到中国民族文学网上的,但真没记住BP分类法。看来我也得好好补课了。

楼主也不要太难过,开开心心过大年~~

TOP

呵呵,刚刚发现魁立老师的博客中有全文:

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 ... iewspace-itemid-613

TOP

回复 3# 的帖子

青瓷同学不要这么没信心,要相信自己所做的那些努力嘛,现在就是耐心等待结果就好。
欢迎常来逛哦~~

TOP

魁立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也看过,而且读过不止一回,但也没有记住尤·波利夫卡和约·鲍尔特的名字。
在中国,可能除了魁立老师等少数几位老学者,我们谁也没见过这本《索引》,更别说是应用了,所以说,我们都没有办法辨析这本索引,当然也记不住,记住了也没有任何用处。
另外,我们全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也就是说“BP”不是“分类法”,而是“索引”。
如果只是“索引”,那么,在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本《索引》就已经彻底失去其存在价值了,它的所有作用,其实就只是学术史的作用。而有关这本《索引》的所有知识,都成为一种“冷知识”。也即生僻的、没有用的、过时的知识。

TOP

还好已经是冷知识了,光知道个AT分类法,原来还有个BP呀

TOP

回复 9# 的帖子

“BP”就像劉老師和施老師所說,是索引啦。
晚近由烏澤爾增補,AT分類法變為ATU分類系統了。

相關資料: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108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