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协委员:民族文化产业开发警惕“伪民俗”
2012年01月13日 1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阳1月13日电 (记者 张伟)民建贵州省委、民盟贵州省委、农工党贵州省委的多名贵州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同时,要警惕“伪民俗”现象。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省份,贵州49个民族中世居民族达17个,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仅在民族节日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年超1000个,较大的民族节日有100多个。中共中央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曾指出:“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极富开发价值”。
近年来,贵州民族文化高频率亮相海内外舞台,以“多彩贵州风”为载体的文化品牌,先后踏访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法国、韩国、加拿大、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中意建交40周年“中国文化年”活动。2012年2月受文化部派遣,《多彩贵州风》将代表文化部踏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
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贵州省文化厅官员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便已面临危机,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逐渐废弃等都让人倍感痛心。”这位官员告诉记者。
对于贵州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贵州省十届政协委员卢云辉代表民盟贵州省委发言时提出,建设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对挖掘、开发、整合聚集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卢云辉告诉记者:“目前,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呈现技术水平低、规模小、品牌少等特征,需要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国际化水平,塑造国际品牌。”
谈及制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时,农工党贵州省委委员黄惠玲表示资金难是主要因素之一。黄惠玲说:“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可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加大引资力度,利用海内外资金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是增强贵州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时,民建贵州省委委员严兴亚建议,要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尽量避免注重商业利益,轻视文化保护的‘伪民俗’现象,避免形成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严兴亚对记者说:“在贵州一些民族村寨、一些景区景点,‘伪民俗’现象已开始出现。”严兴亚说,一些本属于某个民族所特有的建筑、舞蹈等,因为知名度相对较高,被其他民族村寨借用、模仿,以期达到商业促销的目的。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伪民俗,在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中必须要警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