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重庆非遗传承青黄不接 专家:生产性保护延续生命

重庆非遗传承青黄不接 专家:生产性保护延续生命

2012年01月10日 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重庆1月10日电 题:重庆非遗文化传承“青黄不接” 专家:以“生产性保护”延续生命力

  作者:章莹

  “当前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随着一大批高龄老艺人相继辞世,大量宝贵的传统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10日,正在此间参加“两会”的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张永安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受中新网记者的专访。

  面对现代传媒的冲击,年轻的传承人稀缺;传统技艺渐与时代脱轨,缺乏市场活力;宣传普及度不高,传统技艺渐为大众所“遗忘”……在为时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永安历数当前非遗文化传承中遇到的诸多阻滞,“抢救”、“保护”等词被频频提及,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言及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张永安认为,“最好的传承不是仅限于登记、挖掘、整理,而是如何将其合理运用到当今生活中去”。他认为,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最好的传承应是与时代接轨实现创新,以‘生产性保护’激活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促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自我造血”,延续其艺术活力。

  据相关资料刊载,“生产性保护”意指将一些具备转化条件的项目作为艺人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传承,同时通过资源重组,以产业运作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使这些项目通过市场化激活生命力,得到更为广泛的弘扬和传播。

  张永安告诉记者,他在今年重庆“两会”上提交多份提案,其中有两份均围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题展开调研论述。

  以渝东南地区的民歌保护为例,张永安称,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少数民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民歌的富集区。数百年来,当地沿袭着原始古朴的颇具土家、苗族特色的山地农耕文化,主要流传的民歌包括摆手歌、哭嫁歌、上梁歌和丧鼓歌等各类仪式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和儿歌等,这些民歌反映了当地民族发展历史、早期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目前,渝东南列入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的217个项目中,民歌有38项,占17.5%。

  通过实地调研,张永安发现,当地相当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民歌种类目前已消亡,幸存项目也传承困难、濒临灭绝。同时,部分民歌资源在传承中出现变异,盲目迎合市场需求,随意改变民歌传统模式,以致宝贵的文化资源被滥用。

  针对此景,张永安建议,重庆应尽快就渝东南的民歌文化设立“生态博物馆”实现集中性保护,或走“就地保护”的路子,将渝东南地区化为“生态保护区”进行开放性保护,同时结合地区旅游开发,实现与市场的无缝接轨。

  “我们应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国,转换思路,变‘走向世界’为‘融入世界’”,当被问及重庆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进一步构想,张永安告诉记者,“重庆正积极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相关规划已获批,目前正处在选址阶段。”此外,重庆还将通过专业团队运作,借助电影、网络等现代媒介手段记录下本土鲜活的非遗文化创作形式,在保留文化本色的前提下,让其得到更具活态性和时代意义的留存、流传和创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