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曲艺的市场化道路

民间曲艺的市场化道路

现在民间曲艺的发展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尽管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让很多人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假如民间曲艺走市场化的道路,大家认为都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请各位发表高见,谢谢

TOP

这个改革确实不能一概而论,步调不能统一,譬如国家院团和地方院团怎能一样?
以小子目前的了解看,即使市场化改革,也得逐步来。本来戏曲在清末民国,还是市场自生的。但已经让你圈养多年,造成后遗症了,格局本就不好,民间自生自足的网络丢失了,你突然把他们推下悬崖,他们就会飞吗?
同时呢,地方政府也得要求文艺团队完成所谓政治任务。假如完全市场,这些政治任务谁完成呢?因而地方政府,也不会撒手不管。

TOP

嗯,有道理。现在很多地方的大鼓书都已经濒临绝境,走市场化道路不知能行得通不?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大鼓书、弹唱、相声,底层民众其实没有买票进场的习惯。象郭德刚、赵本山、周立波等剧场的红火,也只是少部分人看的到,现场的都是高消费。而他们在青年中的流行,其实是网络力量的推动。知识产权不完善,导致我们有机会免费享受到不少文化。
但同时,电视、网络之外的现场艺术呢?百姓也特别需要现场交流。可他们难以担负这些费用。有政府提出政府买戏买文化,但愿他们说的是真的。同时呢,提供文化服务之时,充分调查农民市民需求,摸清当地的文化家底。但这个活,需要大量知识分子参与,需要官员不在意政绩,这才可能。因而难度很大。
但尽力在民间艺术危急时做工作,是我们该作的也能做的。所谓尽人力 听天命

TOP

个人观点
其实很多所谓的民间曲艺,比如我收集的词调是斗会中使用艺术,也就是准宗教艺术,如果割裂它的民间信仰文化背景去保护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包括很多地方戏。现在的保护大多是割裂式的保护,把它当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这是很有问题的。
我想对民间演艺的保护应当做具体的分类,有些艺术形式是可以脱离的,因为自身就有独立的艺术活动形态了,比如相声,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保护时恢复原有的师徒传承体系,参考日本很多艺能,比如能乐、净琉璃,通过树立核心艺人的权威地位,把保护和传承交给艺人自己,旁人的责任是提供资源。
而另一些艺术形式则只能作为保护传统生活形态的一部分,保护不应该是干预其基本的生存状态,比如很多和民间信仰有关的曲艺,如果相应的信仰生活消失了,那么硬要去维持它的存在,甚至要求它做出改变来适应时代,或许本身就是一件无谓的事情。换言之,既然意识到这些民间曲艺也好,地方戏也好已经是一种遗产了,那么非要让它们恢复过去的活力,或许只是一种学者的妄想,知识分子也好,政府也好,只能是一些帮助者和资源提供者,如果想做救世主,那似乎有点自我定位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shark.qu 于 2012-1-20 11:2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