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康保成著:傩戏艺术源流

作者简介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民俗学者·康保成


   康保成,男,1952年生。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至1997年任教于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2007、2008年先后应邀赴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访问研究。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广西大学、广州大学、信阳师院兼职教授,《中国韵文学会》、《新文学》编委。


    康保成教授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戏剧史、戏曲民俗。近几年来,他致力于从民俗、宗教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戏剧艺术》、《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与中国古代戏曲》的结项成果《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2004)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论文《酒令与元曲的传播》获得第二届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他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已完成结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他指导的博士生刘晓明的论文《杂剧形成史》获得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黎国韬的《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获得2005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


   个人主页: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主要论著、论文  

论著:

    《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
    《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关汉卿选集》(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长生殿〉笺注》(合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论文:

    《〈唐书〉未必抄〈外传〉 贵妃何曾到东瀛——读〈考证杨贵妃两项新发现〉》,《文学研究》(日本九州大学)第93辑,1996年
    《说“青鸟飞去衔红巾”》,《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中国戏神初考》,《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杨贵妃的被误解与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文学遗产》1998年第4期
    《秧歌与阳戏》,《戏剧艺术》1998年第6期
    《中国戏神再考(上)》,《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中国戏神再考(下)》,《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二郎神信仰及其周边考察》,《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戏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
    《“瓦舍”、“勾栏”新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子弟书作者鹤侣氏生平、家世考略》,《文献》1999年第4期
    《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1期。
    《试论戏剧的本质与中国戏曲的特色》,《古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关于<惊鸿记>作者的新材料》, 《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竹竿子”再探》,《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又见《戏史辨》第一辑。
    《从<文学研究>到<文学评论>──对一段文学学术史的回顾》,《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
    《 “竹竿子”考补》,台北《民俗曲艺》第132期,2001年9月。
    《广东省民间仪式调查专辑》(主编), 台北《民俗曲艺》第133期,2001年11月。
       《傩礼的变异与傩戏的形成》, 《民俗学刊》第二辑,澳门出版社,2002年4月。
    《90年代景观:文学的边缘化与文学研究的私人化》, 《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
    《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 《中大学报》,2002年第3期。
    《研究“活”的诗歌史、文学史》, 《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20世纪的中国戏剧起源研究》, 《戏史辨》第三辑,2002年8月。
    《古剧脚色“捷讥”来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试论古剧脚色“净”》,《文学前沿》第1期,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
    《梵曲“罗哩连”与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踏谣娘〉考源》,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十辑。
        《禅宗仪式与戏剧形态》,《昆仑文化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0年代景观:文学的边缘化与文学研究的私人化 <东方文化>》,2002年第4期。
        《“戏剧”:从印度到中国——兼说汉译佛经中的梵剧史<戏剧艺术>》2002年第5期。
        《<踏谣娘>考源》,《国学研究》第十辑,2002年11月。
        《<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回归案头》,《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佛教与戏曲表演身段》,《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沙和尚的骷髅项链》,《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务头”新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王季思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5期。
        《重论“四折一楔子”》,《中华戏曲》第30辑,2004年第5期。
        《试论陶渊明夫人“四皓”情节》,《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1期春季号。
        《试论戏剧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上下)》,《阅读与写作》2004年3-4两期。
        《从敷演佛经到敷演戏曲》,《国学研究》第二十二辑,2004年第6期。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所获奖励


1、《<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一文获《文学遗产》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
2、《元杂剧中的“次本”》(《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一文获省委宣传部奖励;
3、2004年度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粡山奖;
4、著作《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5、在其带领下的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中期考核中成绩突出,获优通过。其领导的岭南剧社分别在全国大学生京剧汇演和全省第九届业余京剧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TOP

感谢康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