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城隍崇拜极盛 官员莅任先拜城隍神
中新网 2011年12月08日 17: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城隍神是道教神仙体系中专门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说文解字》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城隍一词的古义当为护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云:“修宫室,浚城隍”。
以城隍为神名,文献始见于《北齐书》之《慕容俨传》,传称慕容俨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隋唐以后,城隍崇拜逐渐流行。《太平广记》之“宣州司户”条称,吴地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五代时期,城隍神已有诏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被封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为灵感王等。宋代时,城隍崇拜被列入国家祀典。元继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庙,大都之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
明代城隍崇拜达到极盛。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诏大封天下城隍。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明太祖对其一系列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曾有说明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