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民俗
白 族
服饰--饮食--建筑---婚姻家庭--
生育习俗--葬俗--节庆--返回
云南省境内的白族约有134.15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于昆明、元江、南华、丽江、兰坪、保山等地。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997,905人,另外怒江州有122,314人,其中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白族81,243人、泸水县有白族34,937人;丽江地区有白族42,938人,其中丽江县有36494人;保山地区有白族34,168人,其中保山市30,821人;昆明市有白族45,968人,其中西山区18,859人;临沧地区有白族25,953人,其中云县有13,375人。
文化民俗
⒈服饰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对襟衫,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腰系麂皮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性服饰各地不同,大理一带的多穿白上装,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衽结纽处系银“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发饰亦有区别:未婚女子编独辨盘于顶,已婚女子则挽发髻;洱海东部则习惯梳“凤点头”的发式,然后罩以丝网,或绾以簪子,再用绣花巾和黑布包头。洱源、剑川一带的白族女子则戴小帽或织满玉免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鹤庆姑娘包蓝、黑头巾,外挽红丝绳,已婚妇女则改为黑色丝质大包头。各地白族妇女都爱坠耳环,戴银镯或玉镯。大人小孩都喜披羊皮。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白族传统服饰更趋于美观大方。
回页首
⒉饮食
白族主食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马铃薯等为主粮。蔬菜品种较多,擅长烹调技艺。大多数人家喜爱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油鸡棕和螺丝酱等菜肴。有些白族妇女还会制作蜜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各地白族都爱用糯米酿造白酒,用大米制作饵块、饵丝。白族人民平时颇嗜酸、凉、辣口味。大理等地的白族最爱吃“生皮(肉)”,即将鲜肉稍加烘烤后切成丝,拌以配料,加上花生酱或芝麻油等配料,极为爽口开胃。白族菜谱丰富多样,最负盛名的是“砂锅鱼”。这种煮品是由活鱼、火腿、鸡肉、肉圆子、香菌、玉兰片、豆腐等10多种菜料和佐料配制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大理一带白族招待宾客的宴席佳肴。此外,还有破酥粑粑和喜州饵丝等,也是地道的白族传统食品。白族的“三道茶”是用来招待宾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饮料。
回页首
⒊建筑
白族住宅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水平不同而有差异。居住在高寒山区的白族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条篾笆房”。坝区的白族则居住土木结构的瓦房,其布局一般采取“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方石砌基,稳固牢实,显得匀称和谐,美观大方,多数人家还设有花坛。白族的住房特别注重照壁和门楼的建造,一般照壁周围都镶白砖,并用白灰粉刷,然后题写上“万紫千红”、“旭日东升”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字。四周山墙也一样绘有山水、花鸟和鱼虫图案。门楼都有斗拱飞檐,木雕石刻,许多门扇是由镂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浮雕图案所组成,显得玲珑剔透,精巧优美。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榫卯眼相接,十分坚固牢实。白族住宅在国内民族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回页首
⒋婚姻家庭
白族婚姻基本上崇尚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婚外,均可通婚。各地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白族订婚要测“八字”,送厚礼。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白族在订婚后,凡逢过年过节(主要是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男方都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消除婚约。结婚时,新房须炭火通明,并点用桃红色的灯光。第三天回门,清晨,新娘由请来的梳妆妇把头发梳成高高的髻,叫“收头”,以表示从此“成人”了。然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双双回娘家。新郎手捧锦花一朵,到新娘家去“谢花红”。新郎家的亲戚也一起到新娘家做会亲客。第四天“拆彩棚”招待来帮忙的人员,名为“酬客”。大理地区的白族婚前除再次过大礼外(俗称“催嫁银子”),还必须送一支绵羊祭女方的“本主”(村寨守护神)。结婚当天,新娘要哭别父母,然后用花轿抬至男方家大门,再由新娘家的兄弟一人快步背入新房。途中有许多小孩向新娘撒米花,还一边争着掐新娘,以表示“祝福”。待新娘一进洞房,陪郎们又将辣子面撒入火盆,使满屋子散发出呛人的气味,喜酒中也加上很浓的辣子面和花椒面,使一对新人汗流满面。因为白语中的“亲热”与“辣味”读音意义相近。
白族人民的婚期多爱集中在阴历冬、腊两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洱源县罗平山区的白族还保留有原始群婚残余的婚姻制度。
儿子成婚后,一般要与父母分居,自己组建小家庭。父母跟谁一块过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大多是随幼子居住。
白族礼俗规定:如果丈夫死了,妻子就得终生守节,一般不允许改嫁,少数能改嫁的,再嫁时的聘礼和聘金为前夫家庭所得,而且还丧失对前夫财产的任何享用权。过去,白族一些地区还保留有“转房”的习俗,称之为“叔就嫂”;丽江的白族一般实行弟媳“转房”给哥哥,嫂嫂却不能转房给弟弟,这是由于“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观念所致。
回页首
⒌生育习俗
白族妇女生育头胎,有一套完整的习俗。到第二胎、第三胎,习俗就简化了。新婚夫妇在结婚那天,由本家族中与母亲同辈份的妇人,用蒿枝水洗过双手和面庞之后,十分庄重地端出一面崭新的竹筛,筛子正上方缠着红绸子,绸子中间结成一朵大红花,红绸花中嵌一面小圆镜。筛子中间用红丝线缀着桃弓掷箭和一把新剪刀。这是留作将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用。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层围裙,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以免碰伤及误伤。怀孕的白族妇女,照常从事劳动。孕妇在举止上还有些讲究,一是要切忌举踵朝上取物,因为朝上取物,会扯脱肚中胎儿的脐带,导致死胎;一是到野外劳作,一定要挟件短蓑衣,休息时作坐垫,能避潮湿地气。
过去,白族妇女生孩子,是跪在床前席草地上,双手扒住床沿使劲生的。孩子生下来,就拿洞房筛子里的剪子剪脐带。跪着生的缘由,一是向大小神祗,祖先请罪;二是婴儿下地就接到乾坤正气,这才能养大成人。
头胎婴儿平安降生,无疑是皆大欢喜。但白族有种不成文的规矩,家里添了孩子不准声张。孩子生下后,只有婆婆可以自由出入产房,其他人进了产房,据说沾了血气会得大病。父亲则要立即跑到岳母家报喜。
生孩子的白族人家,谁第一个在孩子生后跨进家门,则被称为“踩生”。女的叫“踩生婆”,男的叫“踩生汉”。据说孩子的脾性,必定象踩生者,所以,生孩子的人家都希望有个脾性好的人“踩生”。另外,如果踩生者八字硬,便会踩干产妇奶水。因此,孩子一生下,立即要在大门头上钉一片甑笆底,在门槛前洒三道弧形的白石灰线,在门槛正中勒一道青篾,用来避邪,以免踩干了奶水。
洱源的白族在生产的第二天,家里要煮好一大挑鸡蛋汤圆(白语叫“该舍咱米之”),
请两个聪明伶俐的待嫁姑娘挑着给亲戚朋友。第三天早上,凡是头天接到鸡蛋汤圆的人家,
必定要由主妇来生小孩家做“吃稀饭”客(白语叫“因派儒”)。来的时候要提着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吃过稀饭后,要共同为新生儿洗身。洗身用的水,是清早从洱海或龙潭挑回来的,烧水用的锅盆器皿和洗身婆们的手,都要用蒿枝水洗涤干净。洗过身,由父母结婚时为他们在洞房门头钉竹筛的那位妇人,取下门头的竹筛,将受洗礼的孩子盛于筛中,端到院子中间,先拜太阳和天地,后拜门神,灶神和祖宗,最后拜过全家的长辈。这些事做完了,主人家要给每位客人分送一些煮熟的红皮鸡蛋带回家。
现代白族的生育习俗,已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革除那些古老习俗中落后的东西,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仍在一些白族聚居区延续下来。
回页首
⒍葬俗
白族在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响,盛行火葬;清朝后改为棺木土葬,坟墓一般都比较讲究。男子死后大多即行装殓,妇女则等候娘家人看后才能入殓。入殓后出殡送往祖坟地里安埋。一般人家的坟墓为“一层桥”或“两道花门”,穷苦者只能垒土为坟;达官显贵则竖“三碑四柱”,建有“城门洞”式的墓道,并在墓前后立石人、石马、石狮、石像等守墓。原碧江县等地区的白族则习惯停尸在正房中,晚间围着死者跳舞、唱挽歌。死者出殡后要为其垒土坟,并在其头部方位竖一根长栗木,挂有土锅、麻布袋等祭物,死者生前所用之物也要一并殉葬,以示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的葬俗革除了许多繁文缛节的传统习俗,大大减轻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回页首
⒎ 节庆
过年节 大理白族的过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但活动内容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
过年节于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个晚上举行。在此期间,各家各户都要砍一株枝叶茂盛的青松奉为祖先,并把它栽在院场中,接着在院场铺上松毛。次日清晨,家人用一个筛子盛上大米、包谷饭各一半,四周放上猪肝、猪肉、猪血等向东方祭祖。祭毕,便把祭品倒给牲畜吃。从此时至正月十五日每日三餐都须行祭,意思是将祖先接到家中一同过年,直到十五日才把松树送走。此外,各地还要耍狮子、龙灯、踩高跷、表演“农家乐”等。有些地方还“迎神赛会”;有的则以本村为单位,分别迎送白族“本主”,求它“保佑”全村老小年年平安,五谷丰登。
三月街 又称“观音节”,最早是佛教庙会,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大理白族人民闻名遐迩的物资交流盛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城苍山中和峰麓举行。据《白国因由》记载,从南诏细奴逻算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节日期间,云南和邻省的各族人民都云集这里进行商贸交流、赛马、射箭、民族歌舞、耍龙灯、狮灯、花山、花街、灯展、对歌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今天的三月街已成为滇西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的盛大节日。类似三月街这种定期的民间贸易会还有洱源、邓川的“八月渔潭会”、鹤庆的“七月松桂全”和剑川的“骡马会”。
绕山林 (亦称“绕山灵”)。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是大理白族传统盛会之一。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不同传说,其渊源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氏族成员举行“社祭”的遗风。“绕山灵”白语叫“观山览”,意为观3个园子。节日期间,洱海近百个村庄的男女老少佩花带朵。第一天以村庄为单位组成队伍,在手持杨柳枝的一男一女的带领下,从苍山五台峰下的喜州圣源寺出发,一路边舞边唱边走;第二天到洱海边的村庄沙埃城;第三天沿洱海边到大理三塔附近的马久邑。。三天内绕行队伍晓行夜宿。绕山灵除祈祷丰收之外,也是白族人民游春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集会的场所。绕山队伍中有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弹三弦的。此外,人们还抬着自己本村的“小本主”塑像到大本主庙来朝贺,并供奉“三牲”,焚香化纸、膜拜祈祷,诵经念佛。
火把节 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 各村寨都要竖起用青松作杆,外扎竹片、松明、麦杆等物、并系上火把梨、乳扇等食品,中间插有写着“一年清吉”、“五谷丰登”字样的斗物状及三角旗,并缀上各种鲜花的高大火把。各户则立小火把。到晚上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人们游行田间,捕灭虫害。
渔潭会 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流行在大理州洱源县邓川沙坪坝的渔潭坡地区。
蝴蝶会 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在大理市蝴蝶泉边举行,颇具白族特色, 关于这个节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时逢每年四月十五日会有许多蝴蝶来到泉边,上下飞舞,首尾相衔,从树枝直垂入水面,成为大理一大奇观。白族人民每年这天都要到泉边观赏这一奇景,青年男女则在这里对歌、举办歌舞表演、野炊、谈情说爱,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蝴蝶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