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依团代传”让濒危剧种重获新生

“依团代传”让濒危剧种重获新生

中新网 2011年11月22日 16: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孔凡元

  “‘送戏下乡’演出很过瘾,我昨天刚看了《风流才子》,今天演的是《桃李梅》,明天要演出《四姐临风》,我还要来看。”11月15日下午,尽管已是初冬时节,仍有上千名群众在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大潭村村头观看百年剧种大弦子戏的舞台演出。几十年前失散的曲目又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很多老观众非常激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肯离去。

  山东菏泽戏剧院院长徐向东近日在接受“齐鲁文化行”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两年来艰苦细致的工作,依靠“依团代传”这种传承方式,使濒危剧种大弦子戏重获新生,可谓“依团代传结硕果,老树新花竞芬芳”。

  菏泽地处山东西南部,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特别是戏曲,在菏泽有很深的根基,凡有影响之剧种,在此皆有流布、演变之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菏泽戏剧活动已较为普遍,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主要剧种有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其中,大弦子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集民间俗曲之大成,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数百年来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修饰和创造,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因其最初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又因班社成立先后和艺人辈分原因,分称小弦子戏和大弦子戏,今日通称“大弦子戏”。  

  据山东菏泽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杨俊华介绍,2008年,大弦子戏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由于“文革”期间,专业的大弦子戏剧团被裁撤,后来又一直没有恢复重建,演员队伍已出现断层,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保护和传承大弦子戏迫在眉睫。“如果再不抓紧抢救、保护,大概再过十几年,人们想了解大弦子戏,恐怕只能在文字档案里觅到它的踪迹了。”

  针对这种现状,荷泽戏剧院领导班子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以剧院下属的山东梆子剧团和枣梆剧团为依托,选调部分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的方式,做好大弦子戏的传承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大弦子戏目前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今年六七月间,荷泽戏剧院推出了两场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专场演出。这是“文革”后大弦子戏第一次回到观众视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谈到菏泽为大弦子戏量身定做的“依团代传”保护模式起到的良好效果,徐向东认为,地方濒危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关键是后继有人,“依团代传”的核心同样也是人才的培养,以后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上,巩固现有成果,切实把大弦子戏的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其具体方案是:一是制定出长远保护传承规划,并组成专门领导班子具体负责“依团代传”工作;二是与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传承目标责任书,与演员签订学习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三是加强宣传,扩大大弦子戏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大弦子戏的传承和发展。

  据悉,目前菏泽戏剧院是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的传承保护单位,肩负着这3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虽然任务重,但他们充满信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