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1年11月:关于梁漱溟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

11年11月:关于梁漱溟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

写这个纯粹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 而恰好有这么一本书是以中国文化为题目的,虽然说刚刚开始写读书报告。但是,还是一贯的只写书中的一部分,每次感悟都是一部分, 看了别的坛友的读书报告,自行惭愧,为了月末交流,先拿上来,但是还会在以后再慢慢总结。

TOP

要学会学问的严谨性 ——写在读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之后

梁漱溟先生是桂林人,这是在最近才知道的。本科在东林学习社工的时候就知道梁老先生的大名,可是没有看过他的书籍,只是依稀地听老师讲过他的故事而已。参加了读书会后就开始自己着手买书啊什么的,总是信奉着只有自己的书才能够写写画画的原则,一口气买了百余块钱的书,可能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来说,一个开始应该也算是大张旗鼓了。

       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老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突现在眼前,看着对它的介绍:“梁漱溟先生尘封七十年遗稿首次呈现”,以及对梁老先生的一点印记还有对自己的读书笔记的小型检验,在拿到所有的书籍后,以这本《中国文化的命运》为起点,开始了自己的读书道路。

      老先生的这本遗稿著作主要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辑 中国文化之精神

                                              第二辑 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

                                              第三辑 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

       通览全书,可以发现梁老在这本书里,在进行中国文化命运的探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沿用一种模式:即基本上都是在与西方社会做各个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来解释说明并证实自己所说的中国的现状。但是,这点也就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要秉承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梁老的这本书籍。中西方的不同,不仅仅是在文化上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比如中西方的各自历史、所处阶段、所在立场等等多方面。我们在面对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时候,必须结合各种因素综合探讨,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决策吧?因此一个大大的疑问必然带着我们阅读完本书: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具体问题的不同,能够一概而论地对比而得出结果,这种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只有在不断的验证和不断的总结谈论中财能够得出结论吧。

       带着和春儿探讨过的问题开始看梁老师的这本书的序。每每看到一本书,必看序,这已经成为了习惯。

      序是老先生在民国十年时的一个演讲稿。主要叙述第一对于他自身来说其实做学问不是什么好谈学问,而是自己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已(我很同意梁老的这句话,当把学问当做成自己想说的话来做的时候,学问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深处,当学问成为一种习惯,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第二,他自己做学问的道路,从先前的佛家转而当时研习的孔家的原因—现实生活的情景情境,让梁老当时看到了佛家理论的可笑之处,认为自己有义务将现世的人们引领到孔家的道路上来;同时中国当时的学术界很少有人谈及孔家,他认为孔子应该出头(这层意思我自己在看的时候做笔记是这样写的:中国人必须将中国自己的文化做出来,做强做大。可能这是梁老当时开始做孔家思想的一个原因吧,小谈,不知对与错。)

         在梁老的这篇演讲稿中,有句话让我想起来了可爱可敬的施爱东施老师,也就是我们的品三大仙((*^__^*) 嘻嘻……),这句话这样描述的“我在这书里因为要说出我自己的意思,不得不批评旁人的话,虽于师友,无所避忌”。施老师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我的答案很肯定:是的。施老师虽然爱批评别人,但是批评别人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或思考角度;同时施老师也同样希望能够别人向他抛出板砖,而且越重就越喜欢。我觉得这种治学态度是很值得我去学习的。可能我的观点只是从一个小角度阐述了一个现象,解释了一个理论,但是总有人会从别的角度来同样阐述这个现象、理论,同时,这个理论可能别人研究的更深入更彻底,那么这种大家们给予批评雅正有什么不好呢?当然了,不仅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同时更要有一种质疑的态度,只有这样自己的学问才能够得到进步。

        其实,在同看完梁老的这本书中,梁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上述的,而是梁老的那种学问的严谨性。初读梁老的书,我有点不适应,读着读着脑子就有点疼,就有点犯迷糊,不仅仅是跟梁老文稿的词语有关,而更有关的是梁老的通篇的文章逻辑性。他不仅是在写东西,而是在构思一个很完整的体系,整本书可以作为老师的一个论文也可以,而单章拿出类也都各自成为章节,但是你在看的时候才会发现,环环相扣无处不在。在这本书的开头的感想中,我只能说这是我在梁老这里最大的收获。

        由于最近要考试比较多,就慢慢写了,尽量每天都写点感想出来。一点一点地学习知识,透彻清晰。

        春春介绍的《眼光向下的革命》终于在我不经意间发现了,过几天开始翻看;晚上睡觉前必看的施老师的《禁用江湖手册》给最近的生活增色不少。原来,读书可以如此让人神清气爽。

TOP

东方化与西方化命运之我见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一小结

梁老先生是一位公认的爱国人士,为中国走上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积极披荆斩棘,这本书中梁老先生通过对中西方各个方面的比较来认证他的理论。那么首先就是他对中国的所谓东方化是否能够存在做了一个比较分析。

    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是西方化入侵的时代。就像梁老本书第一缉“二 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中所说“所谓东西文化的问题,现状是怎样情形呢?我们所看见的,几乎世界上是西方化的世界。欧美等国完全是西方化的领域**凡能接受西方化而又能运用到,方能使它的民族、国家站得住,凡来不及接纳西方化的即被西方化的强力所占领**如日本**如印度、朝鲜**中国也为西方化所压迫”。此刻强调的是东方化的中国已经被西方化所压迫,那么东方化在这种情形之下是否能够存在呢?(对于一个狂热地喜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我来说,我一直都在给自己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中国有着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泱泱大国虽然在鸦片战争之后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大国的地位,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存于民众之中的,这种文化的根源是无法打断的,就算能够打断,也是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吧。用句比较时髦的话说,我觉得当时的中国不过是需要一种改革的手段来使自己的社会变得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当所谓的愚昧的人民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传统与文化时,政府需要的是用一种不仅能够适应当前情况同时也能够适应本国国情的方法来使当时的中国摆脱外国殖民者的压迫与入侵。)

     然后我们来看看梁老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把中国国民对待西方压迫的方法分成了几个部分:

     第一,“名臣的奏议,通人的著作,书院的文课,考试的闱墨以及所谓实务书一类,都想将西洋这种东西搬到中国来”,

     但是,“完全没有留意西洋这些东西**有它们自己的来源”,“他们本来没有见到文化的问题,仅只看见外面的结果**全部成功的”。

     第二,“科举费,学校兴**逐渐着意到政治制度上面”,

     但是,“**中国人不会运用,所以这种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安设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觉悟**更根本的问题在后头”。

     第三,“陈独秀**想将种种枝叶抛开,直接了当去求最后的根本”,于是“提倡此时**文化运动”。

    在这三部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就到了这一部分的中心问题,这种改革的最后的问题成为了“将中国化根本打到”。梁老下面一句话问的很好“中国人是否是要将中国化连根的抛弃?”先来总结梁老的意思:他认为东西文化从根本上不同的(这点我也同意,就好比东北和南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一样,东西方在本土上经历了本土化很强的历史,两者在发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当然东西方的文化从根本上也是不同),但是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急于解决两者关系的问题。到底东西方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以及该如何应付?虽然这种事业要在未来才能够成就,但也是目前很急迫的问题。(我承认,在当时的中国现状里,中国的政府、学者以及民众共如何面对入侵到本国境内的西方化问题是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发展的,所以梁老说是当时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点上来看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梁老认为“中国人民在西方化政治制度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的政治制度底下所抱的态度。东方化的态度,根本上与西方化刺谬;此种态度不改,西方化的政治制度绝对不会安设上去”,(这句话我不是很认同,就像上面所说的,中西方的文化从根本上是不同的,既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那么就不能纯粹地从东方化或者西方化的角度来看待中西方两者的对决,中国有着自己独有的国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摒弃本国的本土化的文化而全盘接收外面传来的文化一样,这在中国历史,以致世界历史上都是可以验证的。就拿日本来说,梁老说的很对,他只是接纳了西方化并能够运用西方化,使西方化为本国的发展而服务,并不是所谓的将西方化完全从根本上学来。这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着浓烈的传统观的国家里,应该是不允许的,不然天皇制度何以延迟到今天?我们需要立即的是,什么是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我觉得反而这句话更能够代表我的观点,如何将西方化中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需要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这才是当时所应该考虑的吧?当然了,这种拿来主义不仅仅只是在科学文化知识上,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文化运动,都可以说是将西方化变为为我所用。而不是所谓的“要将中国化根本打倒”!)

    从看完后许久再慢慢来写读后感,发现会比当时第一次看的时候要头脑清晰很多。虽然对梁老的思想了解不是很多,而且也只是把自己最浅显的一些认识写了出来,希望能够在后面的日子里收获有一点吧。

    梁老的文字很犀利,或者说在看完本书之后对梁老的中国文化命运的理论感觉有点极端,很多地方让我不是很理解。慢慢和大家探讨,当然了欢迎大家对我的文字提出各种质疑。(ps:引号内的为原文,一般括号内为自己当时的浅显疑问或认同说明)。

TOP

下个月要加大阅读的数量和深度。至少两本理论+两本经验。

梁漱溟和“五四”主流是有颇多意见不同的,梁漱溟始终相信中华文明有一定能够可取之处,也因为此,梁漱溟被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称为“另一个五四”。

可以继续看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他之后的乡村建设等对策便由此衍发出来。

TOP

(⊙v⊙)嗯  考试完马上补   \(^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