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柳子戏一代宗师张春雷

柳子戏一代宗师张春雷

作者:文/卜繁祥  图/张贵银   时间:2007-11-22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我国大古老剧种之一,明清时代就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誉,它由明代“弦索”戏演变而来,有40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北方剧种产生过极深刻的影响,是我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华夏戏曲百花园中一支瑰丽的奇葩。旧社会濒于消亡,解放后经抢救,才得存活和发展。山东省柳子剧团,曾三进中南海、唱红大江南北,有“天下第一团”之称,这与一代宗师张春雷先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东柳世家

    张春雷先生原名张兴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阴历五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山东省曹县温楼村。这里是柳子戏经常活动的地区,跨有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交界处的三十多个县,尤以鲁西南更盛之。济宁、菏泽一带,不论县城或农村,盛传“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八句娃娃七句莺,二十四板一江风”、“十里轰,盖山东,琉璃水银张道洪”、“扒了房卖了地,也要去听柳子戏”等说法。
    在菏泽地区,名旦戴金枝、“花脸”何孝魁、“红脸”李玉奇的精彩表演,都给人以耳目一新。曹县的张风鸣,擅演旦行,外号“银铃铛”,扮相俊美,声腔圆润,在《龙宝寺》一剧中饰演黄秀娘,根据自己的嗓音特色,创唱的曲牌[序子],倾倒满场观众,至今为人传唱。他便是张春雷先生的父亲,出生在一个知书达礼的儒农之家,其父张贡生是中过举人的一代乡儒。不愿为官,喜欢“十亩荒烟秋放鹤,半拦残月夜横琴”的田园生活,乃当地名门望族。凤呜受父影响,自幼酷爱柳子戏,后搬迁到当地柳子戏发达的温楼村,潜心学艺,天道酬勤,很快成为红极一时的柳子名伶。
    张兴燃,由于家庭的耳濡日染,非常喜欢唱戏。身体壮实皮肤黝黑的小兴燃成天爱舞枪弄棒、翻爬滚打,又有一付好嗓子,是块唱戏的好料。张凤鸣老先生便送子到“大曾班”拜师学艺。9岁的小兴燃到了科班学红脸和花脸,很受教师喜爱。1910年创建的这个“大曾班”,后称“长兴班”以“春”字排辈,张兴燃取艺名“张春雷”,从这一天开始,张春雷便开始了一生近70年的柳子戏戏曲艺术的生涯。
    在张风鸣、张春雷的影响和指教下,全家人都学唱柳子戏,有的也逐渐成了名角。“大曾班”(又称“长兴班”)成功之后,1920年,(民国9年)前后,又开办了第二届科班“小曾班”(又称“义盛班”)。二弟张兴成,1913年生,14岁入“小曾班”学戏,擅演文武老生、小生。其女张秀兰,自幼随父在团,学演文武小生,形神皆如其父,演过很多大小角色。三弟张兴灿,出科“小曾班”,擅演文、武丑,曾获山东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员三等奖;在《孙安动本》电影中饰礼部尚书许赞,声色俱佳,颇得好评。张先生的二儿子张贵银,1941年生,自幼随父亲在剧团学戏,先演红脸,后工老生,一级演员,获山东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表演奖,现为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张春雷的大儿子也自幼随父学艺。五六十年代,张氏三兄弟曾同台演出脍炙人口的名剧《盗骨会兄》,张先生饰杨五郎,张兴成饰杨六郎,张兴灿饰韩元寿,珠联璧合,声情并茂,名振戏坛,一时传为佳话。
    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张春雷先生一家三代心系柳子戏事业,而且在戏班里从人数到剧目,从张春雷“掌班”到二弟张兴成“报单”(安排每天演出剧目),都在班社中起到举足轻重和稳定军心的作用,张家人离不开柳子戏,柳子戏也靠张家在鲁西南的支持和延续。张先生奔波一生,苦头吃尽,没有落下一分钱,没置过一分地,没盖一处房。他的70年的艺术生涯,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唱好柳子戏,一定要把这个古老剧种支撑下去,只要广大观众能看上好戏,自己睡觉也踏实。如果没有他和全家人团结众多的老艺人,如果没有他们百折不挠的苦苦支撑,那么,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早就灭绝了,在解放前便会销声匿迹了。
三进中南海

    新中国的建立,解放了广大柳子戏演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分散乡间的艺人集中起来,组成剧团,加强了领导,积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柳子戏柳暗花明,又获新生。这时张先生是复程县(现已取消)新声剧社的主要演员,1953年,县文化馆的领导对柳子戏产生疑虑,觉得没有发展前途,让柳子戏演员改唱四平调,张先生不同意改行,据理力争,多次交谈不成,他怀着对柳子戏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毅然放弃了多年辛勤劳动置办的戏装,离开了复程县,加入到了郓城县工农剧社。价值高昂的戏装是演员的“命根子”,如此决定,引起巨大反响,许多演员受其鼓舞,纷纷加盟郓城剧社,使得该社快速发展,四梁八柱,行当俱全,阵容宏大,实力厚雄,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演出水平迅速提高,深受鲁西南广大观众的欢迎,很快被省文化局列为重点辅导、发展的剧团之一。
    张先生的才艺和人品,受到剧社演职员们的敬重,不久就当选剧社社长。1954年,为迎接山东省暨华东区的戏曲会演,张先生发动新老演员,翻箱倒柜,挖掘古老剧目,各显神通,排练出多出好戏,经评选确定《黄桑店》、《五台会兄》、《三盗芭蕉扇》三出戏参赛,一路闯关,大获全胜。张先生荣获省优秀奖、华东区二等奖。在1956年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张先生又荣获一等奖,另有三人获二、三等奖,使郓城剧社名声大振,柳子戏受省里的好评和重视,演出从穷乡僻壤走进了繁华的济南、上海等大城市。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1959年,省委、省政府为了扶持和发展这一古老剧种,经省委领导舒同、秦和珍同意,将该剧社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直属省文化局领导。进入省城后,在专家的帮助下,他继续挖掘优秀传统剧目,整理加工排演了《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孙安动本》等精品剧目,公开上演,受到好评。同年10月24日及第二年的5月,张先生接连两次,在济南交际处,为毛泽东主席专场演出,受到称赞,毛主席很高兴地说:“张飞拿扇子,在其它剧种没见过。”“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二十七岁,柳子戏不带胡子是对的。”并幽默地说:“张飞看不起新干部。”这些赞誉给了张先生和柳子剧团以极大的鼓舞。


梅兰芳和张春雷(中)合影

    1959年,山东省政府,组织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在主打的三出柳子戏中,张先生主演两出。他们曾三进中南海,在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先念、彭真、陆定一、徐特立等荣誉演出,被交口称赞,合影留念。文化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郭沫若、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扬、邓拓、阿甲、陶钝、马少波、孟超、欧阳予倩等,都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文章,或写诗填词,或接受采访,都对该剧团大加赞扬,给予高度评价。
    晋京一个多月,《张飞闯辕门》等戏,就演了17场之多,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好评如潮,誉满京华。载誉归来之后,张先生又随团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巡回演出,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活张飞”艺术声誉传遍全国,迎来了柳子戏第二个辉煌时期。
德艺双馨

    张先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演什么像什么,有“活张飞”、“一声雷”、“黑红饺子”之誉。在柳子戏发展史上是一座里程碑,他创立的“张派艺术”,丰富了戏曲舞台的涵量和精深。张派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戏曲各剧种之中,是一支独秀,一支流派,在国内,已经达到最上层的位置,京剧界的大师、理论家们看到张派艺术后,无不惊叹敬服。电影名导岑范赞为“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著名电影演员钱千里说“看张团长的戏是一种艺术享受。”中国评剧院的著名演员魏永远拜师学艺,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亲自来团拜访……全国各地方剧种的青年演员慕名求艺者不胜枚举。
    张先生演戏讲究一个“非奇不传”,即抓住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度夸张,达到出“奇”,活龙活现、生动感人。他反对塑造人物“千人一面”,新创造的人物,各不相同,形象迥异。他对每个剧本都精心细研,设身于角色之中,研究角色的家庭、出身、年龄、性格、背景,设计出每个人物独特的舞台贯穿动作,特定环境中的定式、亮相、声音、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等,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塑造的舞台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内行外行都交口称赞。
    《张飞闯辕门》一出,是“压箱底子”戏,已有三十几年没演出,在1959年,重新由张春雷、王福润口述,范季高等整理成本,尚之四导演排戏而成。
    通过对《张飞闯辕门》中张飞艺术形象的创造,使张先生的表演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把张飞的性格刻画得细腻入微,形象逼真。
    张飞傲慢地手持纸扇闲逛般地逗留在辕门出场的第一个“亮相”,左臂直伸,右臂持扇过顶,臀部左撅,双脚尖内斗,圆睛虎眼。此动作,在全国戏曲舞台上属于独创,立马得到观众的头彩。
    此优美、别致、矫健、雅趣的“亮相”,被称作“鹰展翅”。有一次张先生在孔林柏树从中漫游,是时,不料惊了柏树伫立的一只雄鹰,雄鹰见有人来,扑啦啦并爪展翅腾空而去。张先生望着雄鹰阔展双翅的动作,暗道:“好生威风也!”得来神韵,随即模仿,创造出飞鹰展翅威凛勇武的“亮相”。他说:“当时自己心中一震,受到深深地感染,永记不忘。这种感染能传给群众,岂不妙哉!”
    很难得的一点是,该剧的声腔音乐也很有特色:一人清唱,众人和之,帮腔中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称作“高腔”,系柳子戏九大声腔之一。曾在明末清初北京周围、河北广为流传,现已失传。尚保存在山东柳子戏音乐宝库中,实为幸事。它引起了音乐研究界同行们的很大兴趣。
    《张飞闯辕门》作为柳子戏的看家戏,已由张先生的嫡传弟子孔祥启成功继承和演出,张派艺术后继有人,十分可喜。
    张派艺术粗犷豪放、酣畅大气。他唱腔高昂宽厚,沙甜横磨,扮相堂正,工曲严谨,又因它是几十年来的柳子戏“男一号”,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从解放前的“掌班”到现今的“业务团长”,他饰演《孙安动本》之主角孙安,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然而,由于他年事已高,又受文化水平所限,记忆力有所减退,对经常改词和大幅快速的排练节奏有些不支,便私下找尚导演:“尚导演,我看就叫遵宪演孙安吧!”尚导演说:“由你主演领导已决定,不过可以让他试试,不行就接过来。”由于黄遵宪的勤学苦练,汇报演出时,得到肯定,他主动让贤,想的是柳子剧种的大计。从此,张先生便在《孙》剧中跑龙套,这个一生都演主角的大艺术家,跑校尉把子,且相当认真。直到1961年《孙安动本》在拍电影时,电影导演钱千里发现徐龙饰演者不佳,经再三考虑,提出换演员的意见。经过急促的商量,并报省委敲定,由张春雷替演。
    他听到这个消息,却推托再三,执意不肯。他说:“这个角色开始就是何东明演的,观众也认可了,晋京也打响了,现在拍电影让我把他顶下来,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
    张春雷一席话,把尚之四导演给难住了,他也深谙张先生的秉性,就使出了绝招:“张团长,这是钱导的意思,不然,他一生气,电影就拍不成了,这是咱柳子戏的重大损失。这可是省委的决定,你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听党的话!”
    这一“党”就把它给“挡”住了。果然,这一招很灵,张先生喃喃地说:“党叫干啥就干啥呗。”
    经过“试镜”,他塑造的徐龙特色鲜明,把一个年少的草莽英雄天不怕、地不怕的家风表演得淋漓尽致。银幕记录了张春雷的艺术形象,给全国亿万观众提供了艺术享受,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多少年后,尚之四曾对其儿子张贵银动情地说:“贵银啊,不光要学习你父亲的艺术,更要学习他的艺德,学习他做人的谦虚品质,厚德载物的大家风范。拍电影谁不争着上呀,这样的好事找到他的头上,他却言不。”
与名人结缘

    张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显示了柳子戏的特色和无穷魅力,不仅受到广大农村百姓的欢迎,还受到众多戏剧大师、理论名家的高度赞扬,并与他们结为好友。1954年,在上海华东戏曲汇演时,京剧大师、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程砚秋先生,看过他的表演,连声称赞,在《会刊》上发表文章,指出:“戏曲遗产的丰富,莫过于华东,昆腔始于江苏,山东保存了北剧的余绪,徽调引出京剧,这是一座宝山,应十分珍爱和重视。”并为张春雷先生颁奖。
    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在青岛政协礼堂看了张先生饰演的《黄桑店》之秦琼、《五台会兄》之杨五郎后,赞誉有加,亲自到后台,陪张春雷先生一面卸装,一面攀谈。说道:“张团长的艺术给人以清新、苍劲的感觉,柳子戏很有特色。”张先生非常谦逊:“你是大师,得到你的夸奖很受鼓舞。俺们常活动在乡下,乡间俗曲,还没有到过大雅之堂唱过哩,你能看俺柳子戏,让你笑话了。”
    周信芳笑道:“张团长太谦虚了,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性的。”
    周信芳待他卸完妆,二人合了影。周信芳说:“早就听说柳子戏,早就听说活张飞,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过去不认识,人不亲艺亲。”
    1959年,在北京烤鸭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荀慧生请客。席间,二人与张先生亲切地攀谈,相互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梅兰芳先生对张先生说:“柳子戏早就听说过,原以为绝了,今日见到,格外高兴。”“中国戏剧四大古老剧种,昆、弋、梆都知道,惟独没见过你们,现在了却心愿了。”“我珍藏的明代赵匡胤的脸谱,与你们画的秦琼三块瓦房很近似,足可见柳子戏的古老。”“我们京剧《小上坟》,演员就模仿山东口音唱,我准备在《人民日报》发篇文章。”
    张先生面对艺术大师,心情无比激动,连连点头,千谢万谢,满腔激情,竟一时无言语,只是反复重复着“谢谢,谢谢。”
    当时剧团住在中央音乐堂,梅兰芳又到剧团“下处”看望。寒暄一毕,带队的团长说:“张团长跟梅先生合个影吧!”
    他深知这个合影是个难得的幸福的瞬间,是一生的光荣。然而他把师傅王福润拉到前面说:“这是我学戏的恩师,拜见梅先生。”梅先生马上与王福润亲切握手,张春雷站在二人后边,让摄影师拍下了京剧大师与柳子戏老艺人握手合影的照片。荣誉前面,先想到自己的恩师。
    不久,梅大师的文章《东柳垂青》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赞扬:“以善演《张飞闯辕门》得名,有活张飞称号的老艺术家张春雷,唱腔沉着有气魄,身段老当稳练。”著名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在《东海贝珠》一文中指出:“老艺术家张春雷三出拿手好戏,更足以表现柳子戏丰富的人民性。繁重坚实的身段工架,壮美的唱腔,雄浑豪放的风格。”原中国戏曲家协会会长陶钝专门撰文《张飞、秦琼、杨五郎》,高度赞扬张先生的表演艺术,指出:“柳子戏流传于英雄辈出的山东鲁西南地区,保存了民族思想、民间的艺术手法。”受到大师们如此褒奖,在我省戏剧界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柳子戏的荣耀,也是张先生一生的骄傲。


一座丰碑

    张春雷先生,系中共党员,生前曾任山东省文联理事、山东省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柳子剧团业务团长等职。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柳子戏事业,70年如一日,为剧种、剧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一线演出,培养新秀,挖掘剧目,创立流派,成绩巨大,功勋卓著。他挖掘整理柳子戏剧目35种之多,其代表作品《张飞闯辕门》、《黄桑店》、《打登州》、《五台会兄》等,已成为剧团的宝贵财富。他的嫡传弟子孔祥启、程瑞东、徒孙王伟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薪火相传,继承他的艺术,活跃在当今的舞台上。张先生当年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他艺术人生的诸多“第一”:他是第一位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和称赞的柳子戏艺术家;柳子戏第一个流派——张派艺术的创立者;第一个祖孙三代人从艺的东柳世家;第一位代表“百年柳子戏”的核心大师;第一位柳子戏艺术界的山东省政协委员;柳子戏有史以来,第一位人物专著《张春雷与柳子戏》出版问世,铸造了柳子戏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山东柳子剧团书记、团长段雨强,在纪念张老百年诞辰座淡会上,曾动情地讲:“张春雷先生生于1904年,卒于1975年,享年7l岁。他离世已近30年了,俗话云:‘人死如灯灭’。而张春雷的艺术造诣和从艺品德,在柳子戏濒临灭亡继又振兴的历史长河中,点燃的一柱明灯,影响了100年,至今仍照亮着剧种、剧团充满风云险浪的前进航程。他创作的艺术形象至今仍是剧团主要上演剧目,他的艺术、人品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我们。这柱灯火没有熄灭,并将永远有益于后人,照亮和引导者后浪勇进的航帆。”
    张春雷先生是“东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着一个时代,是重量级人物,著名艺术家,他的人生足迹重重地影响着百年四代人,它是建国以来在全国有影响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之一。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为他树碑立传!”

来源:济南文史网   http://www.jnzx.gov.cn:8080/Html/200820071122161927-1.Html

TOP

好久没去省柳子看戏了,礼敏兄去的话咱们一块去呀。
闲言碎语别消停,打动竹板说正统,诸位听书恁往济南看,民俗学论坛出了个小卧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