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与市场共舞激活创新 非遗保护探索“苏州方式”

与市场共舞激活创新 非遗保护探索“苏州方式”

2011年08月05日 1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苏州8月5日电(李克祥)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时俱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4日晚,在当地电视时政访谈节目《对话苏州——传承历史文化 留住“苏州味道”》中,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国强强调说:“祖先的文化基因,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保护好。”

  在节目中,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王祖德大师现场展示了一幅精心装裱过的经典作品“一团和气”,其功能不再是贴在大门上,而是面向手工艺品收藏这一“新市场”。王祖德说,这幅作品售价3800元,限量制作了200幅,现在已售出100多幅。

  又有了新的市场,这让曾因传统市场消失而濒临绝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看到了新的生机。


  虽然已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桃花坞木刻年画仍面临市场小、收入低、传承人少的难题。对此,徐国强提出,苏州要学习其他地方的好经验,比如位于四川地震灾区的绵竹年画,在探索市场方面就做得很好。他提出,发展、利用好非遗文化,才是真正的保护;越是少的、濒危的,越要重视。

  与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坎坷中艰难前行不同的是,苏绣、玉雕等苏州非遗产品,在市场上堪称“辉煌”。苏州玉雕大师蒋喜在节目现场展示的两块小小玉牌,售价可达十三四万元。在苏州城南的一条陋巷——相王弄内,集中了大批的玉雕作坊,形成了完整的玉雕产业链,吸引着四方客商、以及爱玉之士纷至沓来。

  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名家与新人都“跑码头”,让苏州评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4日晚的节目中,苏州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担任点评嘉宾。12岁就跟随父母跑码头的她,十年跑遍江浙沪,一年演出两三百场,艺术的历练使她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无不与她塑造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徐国强表示,仅仅保护起来还不行,要把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苏州桃花坞因唐伯虎而享有盛名,通过保护与更新工程,桃花坞将打造成为最集中、最完善的苏州非遗、中国非遗大本营。

  物质社会中,历史文化如何代代相传?徐国强认为,艺术家已经成为“新吴文化”的符号。苏州要扶持艺术家在苏州生活、创作,传承、更新文化。

  据介绍,苏州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性扶持已构筑起法规建设、组织健全与资金投入三方面保障体系。2004年,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这是全国城市中在该领域的第一部政府规章;2006年,苏州市人大制定通过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非遗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2005年起,苏州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拨款300万。

  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龚平透露,苏州现拥有6项“世界级”、29项国家级、64项省级非遗,位居全国各类城市前列。(完)

TOP

政府扶持“非遗” 苏州一批老手艺起死回生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28日 09:48 来源:新华日报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24项国家级非遗,64项省级非遗。记者近日走访了苏州多位非遗传承人和多处非遗传承基地,发现:老手艺在这里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香山帮”:政府建起最大广告牌

  在胥口镇蒯祥古建公司,记者并未见着公司总经理、香山帮古建技艺传承人杨根兴。原来,他正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工地上。电话中问起他的绝活,他兴致勃勃地介绍:当初城市建筑用上钢筋水泥和现代化机械,我们都以为,传统瓦木工没饭吃了。而事实上,如今不少地方都在兴建仿古建筑,外国人也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现在,我的公司已在广州、上海、南京都开了分公司,固定工人就有几百个呢。

  “古建市场这么好,政府的支持很大啊!”杨根兴特意补充一句。

  杨根兴说的政府支持,指的是吴中区和胥口镇2006年投资5亿元建设的以传承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宗旨的香山工坊。

  镇党委书记许振华带着记者参观了香山工坊。一路上他不停介绍:香山帮是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的建筑群体,因明代建造了北京故宫而闻名天下。但这样多工种的集合,单靠传承人的个人力量很难有效保护,政府先行投入,为的就是扩大影响,求得发展。

  占地380亩的香山工坊包含园博区、作坊区、生产区等功能区域,里面石桥、牌楼、假山、水池等古建元素一应俱全,技师现场演示木雕花窗、斗拱、石雕、砖雕、门楼雕刻等制作过程。正是这样的整体展示和宣传,拓展了古建市场。“苏州原先只有2家古建公司,而现在,香山工坊内聚集了上百家古建公司,他们把香山帮古老技艺推广到了全世界。”许振华很为政府的这项明智之举而自豪。

  像香山帮古建技艺这种靠个人无法单独承担的非遗品种,苏州的保护途径是,政府或直接投资,或联合有实力的企业,为传承人搭建通向市场的舞台。类似的有常熟为保护苏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而建造的苏式家具博物馆,吴江为保护蚕丝被制作技艺而建造的丝博园,东渚镇政府为保护缂丝、玉雕、刺绣等传统技艺而兴建的“百匠街”等。

  手工戏衣:有了大学生传人

  刚刚交掉韩国一家剧组的280件戏衣,又开始设计武汉楚剧团、汉剧团年前预订的剧装戏具。正月里,苏州剧装戏具公司董事长李荣森非常忙碌。

  手工制作剧装,是李荣森家三代祖传的手艺。但到世纪之交,几十年的老厂却揭不开锅了。“活少,骨干流失,全厂只剩70多个工人,平均年龄51岁。那阵子我很泄气,想着糊到老员工退休,关门算了。”

  2006年,有500年历史的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李荣森成为传承人。政府的非遗保护措施,让李荣森重拾信心,但传统戏剧演出越来越少,剧装的市场在哪儿?

  敏锐的李荣森从热播的古装电视剧找到了突破口。经友人介绍,李荣森认识了著名导演张纪中,揽下了武侠片《天龙八部》服饰制作。贴切的艺术造型、纯正的印绘、缝制工艺,让张纪中无可挑剔。此后,张纪中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武侠片服饰,都放心地交给了苏州剧装戏具公司;尤小刚导演的《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服饰和道具也让李荣森包了。韩国的电视制作机构也闻名而来,上门订制古代盔甲,一笔定单就将近20万美金。

  年产戏衣2万余件,产值1000多万元;员工102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有4位艺术专业大学生。拿着这几个数据,李荣森满脸是笑告诉记者:随着传统文化复苏、影视文化发展,我们还能过得更好一点。

  像戏装这种市场虽然萎缩、但有新空间的品种,苏州的保护路径是,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拓市场,使非遗生产得以恢复和扩大。类似的还有在旅游热中恢复的吴中水乡木船制作、收藏装饰热中扩大的缂丝织造技艺等。

  舟山核雕:副业变成了主业

  舟山村村头,竖着一块牌子,叫“舟山核雕城”。村里,一户挨一户,很多挂着漂亮的招牌,上书“某某核雕工作室”,也有简陋一点的,直接在墙上写明“内有核雕”。

  村西横头15号,周建明大师工作室。54岁的周建明放下手中的橄榄核和刻刀,高兴地与记者聊起来:小学读过《核舟记》吧,苏州核雕宋代就已出大名了。早先,我们村有个工艺雕刻厂,做的核雕专门出口到国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外贸公司嫌生意小,不愿做,雕刻厂因此倒闭了。但我一直坚持做,因为我喜欢,3天不动刀,手就发痒。

  2005年以后,情况忽然发生了变化。当教师的周建明无需天南海北推销自己的作品了,全国各地不断有人把钱汇来,让他把核雕快递过去。原来,几百年前文人雅士喜欢的玩意儿,得到了当代收藏家的青睐。周建明拿起工作台上的一个手串,约有11颗橄榄核。“比如这串罗汉头,80年代初一串17块5,2004年前后是400多元,现在身价大不一样了,几千块钱呢,精品要上万元。前天浙江的一个老板专程开车来我家,丢下20万元押金,说有好东西都留给他。”作为光福核雕技艺传承人,周建明这几年先后教过70多个徒弟。他开心地说:寒暑假,很多学生都来我这儿拜师学艺呢。

  过去,核雕题材集中在核舟、人物和园林风景,如今,在周建明、宋水官等一批传承人的精雕细刻下,石榴、芒果、菠萝、白菜等具有生活气息的物体,也登上了小小的核雕。舟山村支书高峰告诉记者:全村有近300个工作室,从事核雕的超过2000人,人均收入达8万元。核雕已取代种田,成为村民第一大收入来源。

  2010年,舟山村成立了核雕协会,周建明当上了副会长。协会与工商部门联系,统一为19家工作室领取了营业执照,用现代商业法则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除核雕外,市场行情较好的传统工艺还有苏州刺绣、碧螺春制作技艺、蟋蟀盆制作等,苏州的保护模式是引导其成立行业协会,把个体加工者联合起来,改变一家一户单独作战的局面,抱团发展。( 记者 张粉琴)

TOP